清军为何常以营为作战单位?一营大概有多少人?

发布时间:2022-02-21 / 作者:清心寡欲


清同治四年(1865年),以湘、淮为代表的勇营制取代了清朝原来的八旗、绿营等主要武装力量,成为当时清王朝的支柱,而他们的出现则和太平天国如火如荼的运动有关,失去半壁江山的清王朝不得不寻求地方力量的帮助,于是以曾国藩湘军和李鸿章淮军为代表的勇营新兵制开始施行,勇营军编有步兵营、马队营和水师营,以营为基本单位。

1853年,湘军建立,1858年,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帮助曾国藩襄办湘军事务,1861湘军制定下一个目标——天京,但是曾国藩的湘军实在无法“归复苏常”,于是左宗棠和李鸿章分担了他的忧愁,左宗棠带部分湘军入浙作战,李鸿章则为江苏巡抚,但是曾国藩已无湘兵可派,便让李鸿章自募兵勇,于是淮勇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建立,淮军既是天平天国运动的产物,也是湘军的力量补充,李鸿章最开始也只是湘军的一个统领,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和其职位的升高,他也由湘军统领变成淮军统帅,淮军也开始只受他节制。

淮军建立之初,由于深得曾国藩的治军之法,所以李鸿章全套照搬湘军制度,有史料记载:曾国藩为淮军“定营伍之法,器械之用,薪粮之数....两者将卒若出一家”,所以营制上湘淮相同,军以营制,每营500人,营官1名,哨官4名,分别辖前、后、左、右四哨,哨下设队,队长是什长,营内火器120杆,其余均用冷兵器。

在军制上,兵勇挑选均由营官、哨官亲自挑选,若要建营,先挑选营官,然后营官再挑选哨官,哨官挑选什长,什长挑选勇丁,这种制度,让军队内部的联系变的比较紧密,李鸿章的淮军,最初李鸿章只挑选了张树生、潘鼎新、刘铭传、吴长庆四名营官,然后再由他们自己按照制度募集兵勇,于是树字营、鼎字营、铭字营、庆字营成为了淮军最初的“四营”,后来营数再次增加,淮军出征时只有6500人,但短短两年便扩充至7万余人。

这种军制让官兵的利益和上级牢牢挂钩,李鸿章因为淮军而稳坐高位,官兵们则因为李鸿章而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总之,出了这套系统,没有人认识他们,没人给他粮饷,所以当时这种制度使得淮军基本上成了李鸿章的家兵。

这便是清朝后期以营为作战单位的缘由,而李鸿章的淮军则是后来清朝新军的前身,后来新军的把控着则是袁世凯,袁世凯死后,新军归各地节制,军阀、革命队伍、国民党军建立初期多多少少也有新军的影子。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