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元军和清军可以在青藏高原作战,而唐军却无法占领吐蕃?

发布时间:2022-02-21 / 作者:清心寡欲


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怪现象,那就是在中原王朝与青藏高原政权的冲突中,元朝和清朝军队远征青藏高原易如反掌,而作为中国古代最强大的王朝,唐朝军队却很难战领吐蕃。

那么,为什么强盛如唐朝,却无法征服青藏高原呢?

军队战斗力不同

蒙古军队和清军有个明显特点,即都是游牧民族组成。

如果说20世纪的热兵器时代,坦克是陆战之王的话;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就是战争之王。


在整个中国古代战争史中,游牧民族组成的军队在跟中原地区军队的较量中,总体上是处于上风的。

因为骑兵的战斗力首先取决于战马的素质,就像坦克兵的战斗力取决于坦克。

大家不会忘记,少数民族是骑兵战的发明者,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就是采用了胡服骑射,才称霸中原的。

少数民族军队的战马,长在大草原上,那里有凶猛无比的狼群;它们是在狼群的威胁中长大的,如果反应迟钝,它们不等长大就会成为狼的美餐。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就要求它们反应敏捷,判断能力非常强,爆发力惊人,才能生存下来。

长此以往,草原上的战马都具备了这样的基因,能代代相传。

而一望无际的草原,给了草原马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让它们自由驰骋,成为能在战场上处变不惊、随心所欲的骏马。

而平原地区,本来就是以农耕为主,没有条件建立广阔的草原,人工牧场长大的战马,就像温室里的幼苗,草原马的素质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而且在平原地区养马的成本非常高,是中原地区政权难以承受的。

汉朝时期,汉武帝时期军队的战马一是来自战利品;而是自河套地区,由归降的匈奴部落提供;三是来自中亚的大宛,是李广征讨得来,比如闻名遐迩的“汗血宝马”。

甚至李广出征大宛的目的,就是为了良种战马。

“宛王以汉绝远,大兵不能至,爱其宝马不肯与。汉使妄言,宛遂攻杀汉使,取其财物。”《汉书.西域传》

从边远地区得到的优质战马,和中原地区的的马进行杂交,改良了马的品质,汉军才能多次征讨匈奴。

即便如此,中原地区能饲养的马数量有限,承担不了战争的消耗。

元狩四年,霍去病卫青一次出征匈奴,带去战马共有14万匹,回来时只剩下3万匹,一战损失11万匹战马。

所以汉武帝之后,汉朝再也没有能力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唐朝建立后,同样也面临着战马品质和数量的问题。

唐朝初期,唐军只有“五千匹”塞外战马,以突厥战马和缴获隋朝战马为主。《新唐书·卷五十·兵志》:唐之初起,得突厥马二千匹,又得隋马三千于赤岸泽,徙之陇右,监牧之制始于此。

经过半个世纪努力,唐军马匹数量增加不少。“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马七十万六千。”《新唐书·兵志》:

唐朝的战马都是在草原购买的。唐朝是鲜卑汉人混血的朝代,所以培养了一批回鲜卑人专门在中原答养马,但安史之乱后,这些马倌都各奔东西,中原地区优良战马开始短缺。

到了唐高宗后期、武则天时期及唐中宗时期,由于所用非人再加上战争的多次消耗,军马的数量急剧减少,马政一度衰落。到了唐玄宗开元初年,监牧中的马匹只有二十四万匹。

开元十三年(725年),马匹数量有所增加,由原来的二十四万匹,增长到四十三万匹。

尽管如此,中原地区是出不了好马的,优质战马一需要广阔草原,二要有狼群这样的天敌,三要有优秀马倌培训,

不然的话,再好的骏马,经过了几代之后也会退化,跟草原马无法比肩。


武德九年(626年)七月,突厥颉利可汗亲自率领10余万骑进寇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北武功镇),迫使唐京师长安戒严。

同年八月,颉利可汗带兵打到了天子脚下——渭水便桥北,距长安只有20余公里。

此后唐太宗对突厥的战略方针,基本以分化瓦解,在其内部制造分裂为主,以李靖征讨为辅。

这个时期,东突厥内斗不断(比如突利可汗和颉利可汗就势同水火),自顾不暇,不断有“突奸”卖国投唐,大大削弱了突厥战斗力。

不然的话,唐朝能否自卫都是问题,出兵青藏高原更是力不从心。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而衰,藩镇割据、内乱不止更没有能力出兵西域了。

反观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拥有千里牧场,胯下是名震中外的蒙古马。此马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产自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马种。

蒙古马体格不大,但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它耐力惊人,爆发力强,生命力顽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生存。8小时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

蒙古马在战场上表现优秀,沉着镇定,不惊不诈,勇猛无比。

再加上游牧民族四海为家,充满进取精神,具有草原狼的团队精神,战斗力非一般军队能比,因此他们具备远征的实力。

清军依赖的也是蒙古马,骑兵也是其主力,征战青藏高原也不是难事。

和西藏力量对比不同

唐朝时期,无论是突厥,还是回纥、薛延陀都处于蒸蒸日上时期,军队战斗力强大。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趁机崛起,占据了大部分原东突厥的地盘,拥有二十万精锐骑兵,战斗力空前强大。

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成立于629年,比唐朝晚了11年。

吐蕃是松赞干布创立的,成立之时已经统一了西藏,具备跟唐朝抗衡的条件。

事实上吐蕃成立后一直在发展壮大、开疆扩土。

吐蕃成立40年后,灭掉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鲜卑族建立的吐谷浑政权,实力更加强劲。

而唐朝内乱不止,开始由盛而衰;先是安史之乱、朱泚之乱,之后是藩镇之祸、牛李党争和甘露之变,没有一天消停过。

而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所向披靡,远征欧洲,西域不在话下。

清朝康熙、乾隆时期,也是清朝最强盛时期,出兵西藏不是问题。

而元朝和清朝时期,吐蕃已经衰落,(在唐朝末期,吐蕃已经奄奄一息)

9世纪后半叶经过一场席卷吐蕃全境的奴隶平民大起义之后,到了10世纪初吐蕃已经四分五裂。

严格地说,这时候的吐蕃已经不是一个国家。

这一混乱局面延续近4个世纪,直到被元朝占领,成为其统治区域。

这时候元朝出兵青藏高原,推翻那里的政权,就像秋风扫落叶那样容易。

相比之下,清朝没有对西藏实行过实际统治,那里的统治者只是接受了册封,拥有很大的自治权。

1642年,明朝灭亡前两年,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率领和硕特部攻进西藏,建立甘丹颇章王朝,时间长达80年。

1653年,固始汗接受清朝顺治皇帝册封,隶属于中央政权之下。

换言之,清朝皇帝没有大动干戈,就取得了对西藏的名义统治权。

清朝乾隆时期,清军出兵青藏高原,远征对象是准噶尔汗国。

准噶尔是西部卫拉特蒙古中的一个部落,在明末清初形成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辉特部四大部落。

清朝和准噶尔汗国的战争,开始于清朝初期,当时清朝进入康乾盛世,八旗骑兵风头正劲敌。

尽管如此,战争也打得非常艰苦。

战争从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开始,直到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才结束,经历3个朝代,三朝,历时68年,最终才平息了息乱,取得了完全胜利。

由此可见,清朝的实力是一方面,决心也是一方面。

战略方针和格局不同

一个王朝的国策,取决于统治者的战略方针。

如果统治者像成吉思汗一样,战略目标是开疆扩土,那就没有打不了的仗。

而唐太宗的战略目标是守成,是让百姓安居乐业,不愿意穷兵黩武,所以他没有不惜代价去发动战争,出兵青藏高原。

比如按照唐朝的国力,购买游牧民族的战马还是能做到的。但是统治者却认为这样做没用,态度非常消极,即使人家卖给自己也不想买。

《唐书回纥传》记载,回纥经常南下强迫唐朝购买自己的马匹,每年都数万匹,有一年甚至达到十万匹。

这对唐朝来说是好事,正好可以用这些骏马准备军队。

但是唐朝皇帝却叫苦连天,不愿意买。——“番得帛无厌,我得马无用,朝廷甚苦之。”

所以唐朝对吐蕃和西域其它政权的战略方针是和为贵,和亲与“会盟”为主。

而元朝和清朝统治者,都非常好战,说好听的是雄才大略,说难听则是穷兵黩武,为了统一西藏花费多少军费也在所不惜。

清朝西征,花费巨大,每次都要花费几千万两军费,这就导致国力不抵,加重财政负担。

康熙末年,财政赤字800万两。雍正时期国库有了不少盈余,但到了嘉庆初年,国库存银急剧减少。

短期来说,清朝的西部战争加重了百姓负担;从正面意义上讲,则是维护了中国统一,利在千秋。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