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始皇到溥仪,哪个皇帝年号取的最好?为什么?

发布时间:2022-02-21 / 作者:清心寡欲


首先纠正题主一个错误概念,秦始皇时期是没有年号的。也许有人说有“始皇帝某年”,然而这只是简单的纪年算术,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年号。

到了西汉武帝刘彻在位时,首创年号制度,始创年号为“建元”(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5年)。此后历朝历代沿袭年号制度,一直到清末溥仪的“宣统”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在年数之前加上有纪念意义的名号,是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贞观五年、康熙二十七年。

中国历史上,年号的使用情况很复杂。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年号?有多种说法。例如清末学者梁启超的统计数字是316个,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历史纪年表》的统计数据是500多个。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是中国古代皇帝的专有产物。

因而,年号不仅仅只是用来纪年,还代表期望,象征国运。

选定年号是一件重大事项。往往由资深专业的文臣或者专门智囊机构酝酿、提议,博学多才的大臣们共同商议,最后由皇帝审批、定夺。或者由皇帝发起,一言九鼎,就这样定了。

即使也有一些年号是因特殊事件而仓促决定,但也不是拍脑袋决策,张口就来的,往往都有一番说辞。

例如西汉武帝狩猎时,捉到一只罕见的独角兽白麟,群臣认为这是象征祥瑞的神兽,值得纪念,于是改立年号为“元狩”。六年后,山西汾阳发掘出一只三个脚的宝鼎,群臣认为这是象征国泰民安的吉祥宝物,于是改年号为“元鼎”。

即使有怪僻的年号,也是事出有因,有一番说法。

例如西汉宣帝本始四年,“夏四月壬寅,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

这在讲究“天人合一”理念的中国古代,是个天大的事情,人心恐慌。于是,宣帝下罪己诏、出台多项安抚政策,期盼大地有所节制,因而改年号为“地节”。

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年号,随便说几个出来,几乎都有美好的名字与祥和的寓意,内涵丰富,或者背后有一段故事。

至于题主问的,哪个皇帝取得年号最好?我觉得没有最好,因为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年号都很好,简洁却不简单,优雅、大气,都是寓意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期盼国运长久。


例如西汉武帝的“天汉”、宣帝的“元康”、“甘露”,东汉明帝的“永平”、章帝的“元和”、顺帝的“永和”、少帝的“光熹”。

魏明帝曹睿的“太和”、魏元帝曹奂的“咸熙”、吴大帝孙权的“嘉禾”、晋武帝司马炎的“咸宁”、“太康”,晋惠帝司马衷的“永熙”、“光熙”,成汉李雄的“晏平”、“玉衡”,西凉李歆的“嘉兴”,胡夏赫连勃勃的“龙升”、“凤翔”。

唐朝的就多了,例如贞观、永徽、龙朔、麟德、咸亨、永隆、弘道、文明、永昌、天宝、乾宁等等。大唐盛世与这些美好的年号也挺匹配,算是名副其实。


宋朝崇尚文治,年号也很有韵味。例如乾德、太平兴国、雍熙、淳化、景德、明道、康定、至和、熙宁、靖康、绍兴、宝庆等。

辽朝的大同、天禄、开泰、寿昌、清宁、延庆。

金朝的承安、泰和、至宁、正大。

元朝的至治、泰定、天顺、至正。

明朝将年号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可以说大部分年号都是精品。例如永乐、洪熙、宣德、景泰、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崇祯。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阶段,年号也是登峰造极。例如崇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咸丰、同治。


中国的年号历史长达二千余年,竟然少有重复的,不断翻新,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汉字的独特、深厚魅力。

由于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周边的国家普遍认同中国年号制度。

有的国家如朝鲜等历史上的藩属国“奉中华正朔”,直接使用中国的年号。一些国家如日本,还经常仿照中国的做法,从中国古籍中挑选汉字作为年号。

例如日本在公元645年设立的第一个年号“大化”,出自《易经》:“大化流衍,生生不息,阴阳相动,万物资生。”

后来的“平成”,出自《尚书·大禹谟》中的“内平则外成也,地平则天成也。”

2019年4月1日,日本政府正式公布新年号“令和”。

“令和”二字,出自日本古代典籍《万叶集》中的诗歌:“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薰珮后之香。”

这描绘的是初春时节风和日丽、梅兰飘香的美好景象。这也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个出自日本古籍的年号。

我国已实行西元纪念即“公元”纪年,年号早已成为历史符号,但它是中国历史中的精神文化遗产。

假如某一天日本要把年号申遗,我们真正能有多大的底气争回来呢?

因而,有些人倡议在我国恢复年号制度,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你认为有必要吗?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