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河南、甘肃、山西,哪里才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发源地?

发布时间:2022-03-10 / 作者:清心寡欲


在今天人们的观念里,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又称“华”、“诸华”、“夏”、“诸夏”、“中夏”。“华”和“夏”作为民族名称最早见于《左传》。《左传·定公十年》有载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左传·襄公四年》又载:“劳师于戎,而楚伐陈,必弗能救,是弃陈也,诸华必叛。”这里的“华”和“夏”均指华夏民族。

关于“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华”特指华山,而夏则指夏水,也就是今天的汉水;还有一种说法是“夏”是源自夏朝,夏朝以中央大国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国”的意思。后来,人们把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华”,“华夏”也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先秦之前,我国历史上是没有民族划分这一概念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众多,为了区分人们的来源,便以这个人所在国相称,比如秦国人称呼秦人,魏国人称呼魏人等等。

真正出现民族这一概念是刘邦建立大汉以后,大汉朝的居民被称为汉人,军队称为汉兵,因其影响深远,汉地的居民后来演绎为汉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但是汉族是中国古代多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而形成,不是单一的纯民族。

虽然汉朝以后的大汉的居民被称为汉人,但是华夏这个称谓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续。二十世纪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称谓是“华夏人”。比如汉朝多以”华夏人“自居。而明朝既以汉自居也以华夏自居,两个词为同义词。总之,汉族和华夏族作为整体族称是自从汉朝最普遍的。然而,华夏民族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早期的人类在走出非洲后,有一支在五六万年前进入了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之后沿着中南半岛继续向北迁徙。其中有一支沿着海岸线迁徙到了我国的两广江浙一带的丘陵地区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古代的百越人;而另外一支经过云南、缅甸进入我国西南的云贵川一带,形成后来的百濮人。

百濮人中的一支沿长江而下,迁徙到长江中游的湘鄂川黔一带,形成了历史上的南蛮和三苗的一部分;而另外一支百濮人则沿内陆北迁至今天甘肃、青海的祁连山、焉支山到昆仑山之间的草原一带,与当地土著人融合后形成了古羌人。

经过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古羌人逐渐发展为母系氏族部落。他们过着采集与狩猎以及山地农耕的生活。并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今天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等人类文化就是来自古羌人。

古羌人在游牧生活中对羊很崇敬,因为羊是羌人养殖和维持生活的主要畜种,羌人部落以羊为图腾,“羌”字就是由羊的象形文字转化而来的,羌也是“牧羊人”的意思。

后来,有一支古羌人南迁进入卫藏地区,在和当地的土著民族不断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藏族的先民吐蕃人。

还有一支古羌人向东迁徙,生活方式逐渐从农牧过渡到农耕生活。这一支古羌人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部落,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大禹等都是出自古羌人。后来以炎帝代表的羌人部落和以黄帝为代表的黄帝部落,在推动历史发展中,逐渐融合为炎黄部族。

于此同时,在距今8500年前的黄河下游,古河济之间及泰山以东以南的地区,东夷族群逐渐在这里形成。他们先后历经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稳定的发展。

随着部落族群的扩大,身处西方的华夏部族不断向东部的中原地区发展, 而处于东方的东夷族也向西边的中原地区扩张。到了距今约5000年的黄帝时代,发祥于今陕西关中的炎黄部族,与以今山东大地为基地的东夷集团蚩尤部族,为争夺中原核心地带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所谓“涿鹿之战”就是这场生死斗争的具体写照。

斗争的最终结果是代表西方势力的炎黄部族战胜了以蚩尤为代表的东方势力。最终西方的炎黄部族控制了中原的核心地区,但是东方的东夷部族并没有因此而消亡。为了能和平相处,战胜方黄帝采取了怀柔政策,在东夷集团中选出了一位服众的氏族首领少昊继续统领东夷部族,并使得东西两大势力集团结为同盟。同盟首领的位置是东西双方轮流坐,这个格局一直沿袭了下来。

黄帝之后的唐尧是西方势力的代表,之后的虞舜则是来自东夷集团,东西双方势力轮流成为这个同盟体的领袖,东西双方的部族在这种友好和平的氛围下一步步融合。

虞舜之后,代表西方势力的禹再次成为同盟的首领。禹之后,按东西方轮流坐庄的惯例,本应由代表东方的伯益主政,然而西方部族不遵守这个成规,企图继续拥有主宰权,遂有禹的儿子启袭杀东方势力代表伯益事件的发生,西方与东方又陷入相互冲突的漩涡之中。

虽然西方的启结束了轮流坐庄的禅让制,但是东方势力自然不会甘心。于是便发生了夏王朝前期的太康失国事件,来自东夷集团有穷氏部落的后羿凭借武力从西方部族手中夺取了政权。虽然后来寒浞杀了后羿而自立,但代表的仍是东方势力,后来西方的少康依靠武力夺回政权而复国中兴。这就是那一段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夷夏斗争的轶史。

少康之后, 东西两大势力集团仍处于既斗争又融合的状态之中。东方势力只能暂时屈服,但条件一旦成熟,他们仍会与西方势力进行角逐,以控制中原核心地带。最终,这个任务在商族的手中完成。来自东夷族的商人战胜后桀,灭亡夏朝,建立商朝,这表明东方势力再次在东西方角逐中占据优势地位。

数百年之后,西方的小邦周一举灭了殷商,建立了周王朝。东西方的政治格局又重新改写了。西方又成了中原的主宰。西方部族和东方部族经过漫长历史年代的接近、交往、斗争和融合,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民族主体,这便是华夏民族。华夏民族形成于春秋时期,已被大量文献资料所证实。

仅从血缘的关系来看,华夏民族是多源的,并且不是所有构成华夏族的族群一开始就一直居住于中原。例如秦人的先祖就是从东方迁徙到西方,他在东边的时候叫作东夷,迁到西边以后,又被当做西戎。楚人最早也是居住在东方,后来迁到南方,周人就把他视为南蛮。羌人,也就是姜姓族人原来居住在陕甘一带,后来随周人的分封大量迁往中原、海岱等地。

这也可以理解为古代中国共同体经历漫长融合过程,至春秋时代开始自我确认。在春秋至战国时代,血缘氏族组织开始解体,在这个过程中,地域化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固然是华夏形成的推动力。融合进华夏民族的各个氏族,他们原本都有各自的祖先。他们原先只祭祀各自的先人。那时有一句话叫“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当大家都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民族时,便把那些氏族中在历史上立有大功的有影响的祖先保留下来,将他们编在一个共同的谱系上。这就是《史记·五帝本纪》上的“五帝”谱系。

春秋战国时期,那些以秦、楚、吴、越、巴蜀、中山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发展壮大,并有意逐鹿中原。而以周王室及其所分封的诸侯为代表的华夏族日益式微。这些所谓的蛮夷政权为了争得“正统”地位,也对自身进行了改革,大量吸收华夏文化,采取“以夏变夷”的政策,用“周礼” 改变旧俗,甚至打起“尊王攘夷” 的旗号,以争得“华夏”的身份和地位。

最终,秦国脱颖而出,通过吸纳华夏文化改革自身,不仅吞并了“蛮夷”诸国,而且推翻了以周王室为代表的华夏诸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

所以,华夏族的起源与形成,应该遵循甘肃、陕西、山西、河南这么一个顺序过程。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