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什么姓氏的发源地?

发布时间:2022-02-20 / 作者:清心寡欲

此问题是关于家族历史和家谱的常识。感兴趣的回答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姓是伴随着人生的始终的。初次见面的中国人,总要先问:您贵姓?可见姓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从古至今,姓名都是人们在社交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今天的姓和氏是一个合二为一的统一概念,代表相同的意思。然而在古代,“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

在母系社会时期,为了区分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以防止近亲血缘婚配而发明“姓”作为识别标识,“姓”代表氏族的血统,称为族姓。

随着人口的繁衍,部落不断地壮大和发展,并开始分裂出若干个小的部落,这些分裂出的小部落之间为了相互区分,于是给自己的部落起了一个本部落所特有的代号,这就是“氏”。

这些分裂出的部落一边沿用旧有的“姓”,一边有着自己的“氏”,当部落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又继续分裂成若干部落,然后又产生若干的“氏”,这样氏的规模越来越大,逐渐超过原来姓的规模。“姓”是传承千万年而不变,而“氏”在传承过程中是可以改变的。

究竟是先有“姓”还是先有“氏”,无从考起。古代的姓和氏都是混合使用,比如最早的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等,以及随后的钜灵氏、黄神氏、空桑氏等,还有后来的混沌氏、有巢氏、燧人氏等等。

到了大约5000年前的伏羲时期,“姓”才被定为世袭,且由父系传递。“风”姓作为中国最早的姓,也是第一个姓,就是产生于这一时期。

中国人都自称为炎黄子孙,炎帝是姜姓神农氏,黄帝姓公孙,名轩辕,部落号为有熊氏。黄帝有25个儿子,得姓者14人,分别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而其他的儿子因没有实力建立自己的族而不能有姓。今天我们大部分姓都是出自炎黄二帝之后。

先秦时期,女子称姓,而男子称氏,比如秦国王室,男子称为嬴姓赵氏,而女子称为嬴加名讳。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姓和氏才开始合二为一,成为固定的形式,并且子孙可以永久地传承使用,一脉相承的家族开始形成,血统源流线索从此变得更为清晰。

中国的姓氏来源非常多样化,早期有以部落图腾定姓氏的,比如熊、龙、虎、豹等;也有以山川河流为姓氏的,比如姜、姬、乔、黄等;还有以封地名称为姓氏的,如齐、楚、韩、赵、秦等;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氏的:西门、郭、丘、尹、常;以官职为姓氏的:上官、卜、钱、士、司马等;以职业为姓氏的:张、顾、屠、甄、匠等。还有许多的姓氏来源不再列举。

在古代有“万姓归周”说法,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史料中关于这一时期的姓氏制度记载也比较多。陕西关中作为周的发祥地,也成为了诸多姓氏的发源地之一。

发源于陕西的姓氏大多是以封国作为姓氏的。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国,这些诸侯国既有新封的国家,也有以前就存在的方国。其中先后分封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就有周、召、郑、虢、芮、梁、毕、杜、酆、散、扈、鱼等。

周姓最早发源于陕西关中地区,周人先祖后稷原本就生活在陕西武功一带的漆水河畔,他的子孙又迁徙到了古豳地。到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时期,因为狄所逼,逐率领族人自邰迁回至陕西关中地区岐山下的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到文王姬昌时,以国为氏。

周文王的第五子召康公的封地在召邑,也就是今天陕西岐山县西南一带,后又被封在燕国,他的子孙便以召为姓,称为召氏。后来在召加上偏旁代表封地,成为了邵姓,召和邵两个姓属于同源,陕西岐山则是召姓和邵姓的唯一发源地。

陕西华阴是郑姓的发源地之一。周宣王姬静封自己的弟弟姬友于郑地(今陕西华州),建立郑国,姬友便是郑桓公。郑国被灭后,郑国人便以国为姓,郑姓便诞生了。郑桓公被称为姬姓郑氏的得姓始祖。

周武王把自己的叔父虢叔封于今天宝鸡陈仓区一带,建立了虢国,虢叔的子孙以虢为氏。这就是姬姓虢氏的起源之一。

陕西也是芮姓的发源地之一,周武王封卿士姬良夫为伯,并于陕西大荔韩城一带,建立芮国。他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为姬姓芮氏。

春秋时期,在今天陕西韩城市一带有一个诸侯国叫梁国,这是秦人先祖秦仲(赢仲)的小儿子赢康的封地。因立有战功,被周宣王封为伯,建立梁国。亡国后的梁国子孙,便以国名为姓氏,称为嬴姓梁氏。因此陕西也是梁姓的发源地之一。

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高,因随周武王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被封在毕地(今陕西长安、咸阳北,渭水南北岸一带),建立毕国。高为公爵,故而被后世称为毕公高。

毕功高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毕万的,后来事仕于晋国,被封于魏地,其后代中有以魏为氏,称为姬姓魏氏,到了战国时期,姬姓魏氏成为了著名的姓氏。而一直生活在陕西毕国的人,后来以国名为姓,称为毕氏。毕氏、魏氏同宗同源,皆尊奉毕公高为得姓始祖。

周成王时,当时的唐国不敬当朝天子,被当时摄政的周公旦所灭。周公旦把自己的弟弟虞封于唐,把唐国原国君后裔迁到杜地,也就是今天陕西西安东南一带,称为唐杜氏。

周宣王时期,唐杜的国君在西周朝廷担任大夫,称为杜伯。因被周宣王的宠妃女鸠诬告而被杀。杜伯死后,其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国的国人便以国为氏,称为杜姓,他们尊杜伯为杜姓的得姓始祖。杜伯也是范姓和刘姓的先祖之一。

商朝末期,在今天陕西户县一带有一个诸侯国叫崇国,周文王灭了崇国后,改其地名为丰邑。周武王建立周朝后,把自己的弟弟姬子于封在丰邑。到了周宣王时期,丰国的国君被废黜,丰国也随即被消灭。其后代子孙遂散居各地,大家相约以原封邑名为姓氏,称丰氏。

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规范汉字,便在许多地名的原字上增加了“邑”偏旁,成为地名的专有词。“丰”字添加了“邑”偏旁,便成了后世的“酆”字。此后,丰氏一族逐渐形成了丰氏、酆氏两大支系,世代相传至今。丰氏、酆氏尊周文王之子姬子于为始祖。

散宜生

周文王有四友,分别是南宫适﹑散宜生﹑闳夭﹑太颠。当年周文王姬昌被纣王囚禁于羑里时,散宜生向周武王姬发进谏,让其广求天下美女和奇异珍宝,通过权臣权臣费仲、尤浑游说纣王,赎出了周文王姬昌。之后又追随武王伐纣,立下汗马功劳。

西周建立后,散宜生被封今陕西凤翔西南大散关附近,建立了散国。西周以前,散宜是复姓,随着姓氏演变,散宜简化为散姓,因此散姓皆尊散宜生为始祖。散国灭亡以后,散宜生的后世子孙以国名为姓。

陕西也是鱼姓的发源地之一,鱼国是西周时期的一个方国,在今天的陕西宝鸡陈仓区一带。考古学家曾在宝鸡的古墓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青铜器的铭文表明,墓主为鱼姓,他是西周诸侯国鱼国的国君。

扈姓的发源地在今天陕西鄠邑区,这里在夏代的时候属于有扈氏国。夏后启在灭了有扈氏国后,有扈氏人以原国名为姓,称为扈氏。扈氏后又分为户、鄠二姓。扈、户、鄠三个字音同字异,实为一姓。户姓由扈字去邑而为户,鄠姓因秦时期改扈为鄠而成姓。

周武王的同母弟弟毛叔郑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建有封国毛国,在毛叔郑的后裔子孙以及国人以先祖的爵号以及国名为姓氏,称为毛氏正宗。汉族毛氏族人大多尊奉毛叔郑为得姓始祖。

西周时期,大彭氏的后裔篯孚担任钱(泉)府的上士官,经理财政,后代遂以官名为氏。陕西西安是西周都城镐京之地,也是钱氏的发源之地之一。

陕西也是习姓的发源地之一,春秋时期的习国,在今天的陕西丹凤县武关一带,习国灭亡以后,其公族后裔以原国名为姓,称为习氏。同样是春秋时期,今天的武关一带称为少习,当地人便以少习的地名为姓。

秦朝灭亡以后,秦王室的后裔子孙有一部分以亡国的国号为姓,便是秦姓。

陕西也是党姓的发源地之一,在唐代末时期,北方党项族的一支迁到陕西韩城,遂以民族的名称为姓。

炎帝和黄帝因居住在陕西关中的姜水和姬水之滨,所以分别取河的名字姜河姬作为自己的姓。

姓氏作为中国人的一个传承和连接的纽带,使得中国人养成了同姓聚居的习俗,家谱作为记录姓氏传承的方式,受到普遍重视。在全国各地形成了无数的不等的同姓人群,以至后人探讨自己的家族史,很容易据此找到血缘所出。

我国到底有多少姓氏,目前尚没有一个具体的统计数字,一个姓的形成有其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陕西是有些姓的唯一发源地,比如姜、姬、扈、酆等,但是有些姓,陕西只是其发源地之一,比如郑、梁、杜、鱼等等。

发源于陕西的姓氏不是太多,能确定的周、召、郑、虢、芮、梁、毕、杜、酆、散、扈、鱼、姜、姬、户、鄠、丰、毛、钱、习、党、秦等姓氏发源地在陕西。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