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觉得墓地都是阴森森的,而在烈士陵园却是暖洋洋的?

发布时间:2022-02-20 / 作者:清心寡欲


离家不远就有个烈士陵园,而且经常在那里晨跑。早晨六点半开园的时候天还没亮,街上也没什么行人,但陵园里锻炼的人却不在少数,有的家长甚至还带着孩子,并不觉得异样。

此外,因为参加吊唁也去过几次公墓,但看着一座座墓碑,即便环境依山傍水,却还是感到莫名压抑,甚至脊背发凉,每次都头也不回,紧跟着前面吊唁人群,生怕掉队拉下。

同样都是埋葬逝者,为什么在烈士陵园和墓地有截然不同的感觉呢?结合自身感受,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陵园大多位于城区,普通人接触更多

我国很多城市都建有陵园,而且修建年代都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距今基本都有六七十年的历史。这些陵园在建造初期,选址基本都定在了郊外等偏僻位置。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迅速向外扩张,面积变得越来越大,逐渐覆盖了原来烈士陵园的位置。

比如我家附近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始建于1946年,建成时周边还是一片荒地,远离城市,人烟稀少。75年后的今天,烈士陵园已经成为了城区的重要地标,周边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建起了大量居民住宅 、医院、学校等,一条后修的主干道更是从陵园中间穿过,将其分成南北两个园区。

现在大家每天上下班,工作、上学都要经过陵园,在人们眼里它就像一个普通公园,根本不觉得害怕。反观墓地,因为都是近年才刚刚修建,主要以个人私营为主,且城市土地稀缺,只能选址在更远的山区等。普通人位置只有在吊唁或祭祀等特殊节点才会偶尔过去,难免会产生陌生的恐惧感。

革命烈士的浩然正气更给人安全感

烈士陵园里长眠的都是为国捐躯的先辈英烈,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我家附近的晋冀鲁豫革命烈士陵园,还安葬了左权、张兆丰等著名八路军高级将领,有很多老一辈领导人在此留下挽联。其中,董必武老先生在左权纪念馆门口的对联尤其振聋发聩:爆革命火花,生有光芒照日月;作献身金鉴,死留正气壮山河。

大家在陵园里无不热血沸腾,被一身正气环绕。即便面对一个个高大的墓碑,内心也是对革命先辈的爱和敬,何惧怕之有。为此,烈士陵园基本都被当地作为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都会组织人员,到烈士陵园开展革命主题教育。

反观那些远在郊区的公墓,虽然大多被青山绿水环绕,但我们对这些长眠于此的逝者一无所知。面对墓碑上一张张黑白照片,不禁让人联想逝者生前都发生过什么、因何离世。在善恶忠奸难辨的情况下,难免让人感到压抑和恐惧。

陵园被赋予更多亲民功能

烈士陵园在建立之初,主要目的是为了褒扬烈士,教育后代,是十分庄严肃穆的地方,长期处于封闭式管理,只有在每年清明节等重要节日才对外开放,以供普通民众参观瞻仰。

像我所在城市的这座烈士陵园,正处于城市的中心区域,且占地面积达到320亩,里面苍松翠柏,花草掩映,是难得的大型城市氧吧。同时,陵园周边生活着大量城市居民,随着大家对文体文化的不断推求,原有的城市公园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为此,很多城市将陵园向广大市民开放,将其丰富的红色革命资源,与绿色园林有机融合,通过加强纪念堂馆宣传,不定期播放红色电影和歌曲,让市民在休闲健身的同时潜移默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忘了说,我家附近陵园还紧挨着全市最大的体育馆,但男女老幼依然将这里作为散步休闲的首选。而这一点,却是普通墓地无法比拟的。

结语

烈士陵园作为革命烈士的长眠之地,相比一般墓地更加庄严肃穆。随着时代发展,除了爱国主义教育,陵园正以新的形式、新的功能融入城市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身处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只会感到恬静淡然,如沐春光。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