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不信任白崇禧、卫立煌、傅作义,为何还能成为剿匪总司令部的总司令?

发布时间:2022-02-20 / 作者:清心寡欲


蒋介石的领导生涯,存在着三大矛盾,需要他一一协调。

一是不同地域官员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军和敌方军的矛盾,三是不同党派的矛盾。

这三大矛盾导致了蒋介石每次协调时,都大费周章,一些要打,一些要拉,一个平衡不好,没有结果不说,而且会变得更糟。

如果条件完全具备,蒋介石要任命“剿匪总司令”时,首先肯定会考虑嫡系人员。

但,如果有些事情嫡系部队把握不了,那么,一定会安排非嫡系的人员。

于是,卫立煌(勉强算是嫡系)、白崇禧、傅作义纷纷成为了“剿匪总司令”。

1、“剿匪总司令”的安排,首先是要看地域


1946年内战前,虽然,蒋介石通过各种运作和努力,将华夏大体上聚拢在了一起,但有一个巨大缺陷:

曾经的地方军阀,仍然占据着熟悉的地域,蒋介石并不好控制。

比如,阎锡山的山西,傅作义在的华北,白崇禧、李宗仁控制的淮河以南,马步芳的西北,这些地方,不是派个人就能控制住的,毕竟,曾经的军阀们,在当地都是浸淫多年,直接派来一个所谓的大员担任“剿匪总司令”,一定指挥不了。

别说其他人了,就算蒋介石亲自下去,完全指挥各地的势力,都非常不易。

所以,安排“剿总”时,首先是按照“谁的区域谁负责”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范围的增加。

于是,我们看到了,傅作义担任“华北剿总”,是在自己熟悉并基本掌控的华北区域。

白崇禧担任“华中剿总”,这也曾经是桂系打过的地盘,熟悉。

而刘峙成了“徐州剿总”,这里离南京近,况且,刘峙是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这区域他熟。

而卫立煌成了“东北剿总”,这不是卫立煌曾经的地盘,但早先的东北军早就撤到了关内,抗战时期,这里是日本人的地盘,因此,卫立煌带着中央军(大部分是中央军),在这里担任“剿总”,完全能说得过去。

这样说吧,白崇禧、傅作义、刘峙、卫立煌四人,位置如果放乱,基本就会出大问题了。

白崇禧和傅作义,放到东北、徐州担任剿总,都不容易玩转,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中央军为主的。而刘峙和卫立煌放到华北、华中,也难以有成就。

那么,如果卫立煌和刘峙位置颠倒一下,能稳住吗?

表面上能稳住,实际上,刘峙的军事能力不够,常常不服众,如果不是杜聿明撑着,刘峙早就啥也不是了。所以,刘峙去了东北的话,有点难。

而卫立煌其实只算半个嫡系,此人不愿意打内战,后来,因为不听蒋介石的胡乱指挥,几乎被杜聿明等将领架空了。

卫立煌的能力,可以担任东北剿总,也可担任徐州剿总。毕竟,这是实实在在打出来的,名声颇佳。

一句话,剿总不是谁都可以当的,而且不同区域的剿总,得需要不同的人。

2、其次:当“剿总”资历要够


当剿总,除了能力,更重要的是看资历。

剿总的基本配置是:陆军二级上将以上。

不符合这个,基本上是当不了剿总的,因为资历不够。

国民党军队里面,山头林立,情况非常复杂,大的方面有中央军和地方军,中央军是嫡系,地方军是后娘养的。

中央军里又有不同层级,一是黄埔系,就是从黄埔军校毕业后的年轻将军们,二是保定系和日本士官系。

黄埔系也好,还有玩党派的CC系,都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要么是天子门生,要么是侄子类的人物。

而保定系和日本士官系的人物,大多都是和蒋介石一辈的,这些人在蒋介石初掌权时,给了不少的帮助,或者担任黄埔军校内的教职老师,或者担任东征、北伐的主要将领,像何应钦、顾祝同等人都是如此。

为了平衡各党派的力量,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者,蒋介石早期授衔时,黄埔系实在是没有高阶军衔。

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在二十多年中,只有一次集中授衔,那是1935年4月初,后来就是追加的零散授衔。

(1)1935年集中授衔的国民党一、二级上将


二级上将20名:白崇禧、顾祝同、刘峙、傅作义、于学忠、宋哲元、龙云、蒋鼎文、刘镇华、陈调元、刘湘、万福麟、韩复渠、何成浚、朱绍良、何键、商震、徐永昌、杨虎城、徐源泉。

一级上将9名:主要是各地军阀和绝对的国民党大佬,有李宗仁、张学良、阎锡山、冯玉祥、朱培德、陈绍宽、唐生智、何应钦、陈济棠九个人。

(2)1935年以后,国民党陆续授予的一级、二级上将

1935年后陆续晋升的二级上将:

杨爱源(1935年12月)、

程潜(1936年1月)、

李烈均(1936年12月)、

陈诚(1939年5月)、

卫立煌(1939年5月)、

薛岳(1944年2月)、

张治中(1945年10月)、

张发奎(1945年10月)、

余汉谋(1946年6月)。

1947年2月,晋升三名二级上将,有熊式辉、邓锡侯、陈仪。

1947年11月,晋升两名二级上将,有邹作华、孔庚。

陆续追授和晋升的一级上将:

从1935年以后到1949年间,追授了5位一级上将,这都是死后追授的,有宋哲元、刘湘、曹锟、吴佩孚、陈调元。

晋升为一级上将的有:程潜(1939)、白崇禧(1945)、陈诚(1947)。



在解放战争时期,还在的那些陆军一级上将,担任剿总的资历绝对是够的,能不能玩得转,就要看自己的本事了。

三大战役前夕,这一级上将里,蒋介石的纯粹嫡系只有两个人:陈诚、何应钦,而何应钦,有时还和蒋介石唱唱反调。

除此之外,陈绍宽、朱培德去世了,阎锡山、冯玉祥都成预备役了,张学良被剥夺上将军衔了,唐生智离开了,陈济棠不在军队里了,对于李宗仁,蒋介石是不想用,李宗仁也不听话。

地方军阀里,只有白崇禧能用,虽然此人和蒋介石也常常唱反调,好在都有长期共同的目标:解放军。

那么二级上将里,抛去那些不能打的,就剩下顾祝同、薛岳、卫立煌、刘峙、张治中、张发奎、傅作义、余汉谋等几人了。

这其中,顾祝同是国防部参谋总长,肯定不会出去带兵,水平也一般。

薛岳,在抗战时期表现抢眼,在内战中表现一般,蒋介石对其有质疑。对于和薛岳关系非常好的广东老乡张发奎,蒋介石也是不敢用。

另外,张治中是偏左的,谁敢用?

数来数去,就剩下卫立煌、刘峙、傅作义几人了。


于是乎,傅作义成了“华北剿匪总司令”,刘峙成了“徐州剿匪总司令”,卫立煌成了“东北剿总”。

有人会说,为什么不用黄埔系的呢?

蒋介石担心资历不够,太过年轻,调动不了军队。如果指挥不当,资历不够,各地方军队,甚至中央军队可能会纷纷起义。

那时候的蒋介石是极其缺乏安全感的,地方系的将军不敢多用,黄埔系的将领太年轻,担心服不了众。

万般无奈之际,只能用一部分地方系的将军,再用一些嫡系的将军。

有人在后面问道:为何要用刘峙这个“飞将军”?(也有绰号猪将军)

蒋介石无奈地回答到:陈诚去了台湾,蒋鼎文日嫖夜赌,顾祝同一打仗就成了顾粥筒,卫立煌仿佛被人拔去了虎牙,除了这个听话的刘峙,还有谁可用?

无人可用,就随便找一个人用,这是何其大错?当时,黄埔系的将领们普遍四十左右了,也是年富力强,怎么就服不了众?还是培养不够。

解放军里的粟裕、林帅哪个都不大,但不是照样带领大军团作战?

对于关键的徐州剿总的使用人选,邱清泉战后说(也有人说不是出自邱清泉之口):要么派一只虎来守大门,再不济也要派一只狗来守,派头猪来,算啥事?

这虎大概率指的就是薛岳,是中央军里的,也是名声在外。而狗,指的最大可能就是顾祝同,因为忠诚。猪,当然指的就是刘峙了。

这话说明什么?

蒋介石已经如惊弓之鸟了,缺乏安全感,看谁都有起义的面相,看谁都像是捣乱的样子,于是放了个最听话却能力不够的刘峙。


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我们回到开头的题目“为何要用地方系的将军当剿总、要用并不非常忠诚的卫立煌当剿总?”

一是,为了好管理,按照地域来安排,防止指挥出问题。

二是,蒋介石考虑太多,按照资历来排,陆军二级上将以上才有资格担任剿总,而嫡系里面,这样能打且军衔到位的人才数量有限。

所以,经过两方面的综合考虑,蒋介石得出了四大剿总的人选:

华中剿总白崇禧,徐州剿总刘峙,东北剿总卫立煌,华北剿总傅作义。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