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地球上曾经下过一场持续几百万年的雨,这是不是真的?

发布时间:2022-02-21 / 作者:清心寡欲


网络上老有人说起,在2.33亿年前的三叠纪中期,有一场雨足足下了200万年。

实际上真正持续不断下暴雨只有过一次,就是地球形成初期,连续下了几百年,或者说上千年,这就是原始地球的造海时期。就是这几百年的连续不断的暴雨,造就了地球上的海洋。而所谓2.33亿年前连续下了200万年的雨,只不过是一段时间潮湿气候的代名词而已,并非一直下了几百万年。

也就是说那段一二百万年的历史,地球一直处于湿润时期,只是阴雨连绵很少放晴而已,并非持续的下雨,更没有持续的下暴雨几百万年。现在我们来分开说说这几个历史阶段。

地球形成初期的造海运动

科学研究认为,地球形成于45亿年前。太阳是我们太阳系唯一的恒星,所有恒星都是在巨大的星云中凝聚诞生,恒星在形成过程中会有一些星云残渣形成行星盘,这些残渣一边围绕着中心形成的恒星初胚旋转,一边相互碰撞凝聚。在相互引力作用下,渐渐形成了各种行星初胚。

地球就是太阳系中的行星之一。随着地球初胚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引力越来越强,最终就将整个轨道的星云渣子等物质全部吸收到了自己身上,而引力的向心力让地球不断收缩,在收缩的挤压作用和放射性元素作用下,地球成为了一个炽热熔融的火球。

地球上被熔融的重物质,如金银铁镍等,就渐渐沉降到地心聚集,形成地核,轻物质随着自转上升,尤其是大量的水分子在高温下,以水汽形态喷发上升到空中。这些水汽由于地球引力无法逃逸到太空,就在地球周围包裹了厚厚一层。但由于地球的炽热烘托,无法掉落下来。

随着时间推移,地球渐渐冷却形成了一层地壳。这个地壳不断地受着地球内部熔岩运动的冲击和挤压,因此变得皱褶不平,有的地方还被挤破,形成地震和火山爆发,不断喷出岩浆与水汽。大约在45亿年前,这种活动渐渐平缓下来,地球冷却成为一个干皱的苹果模样,表面布满了皱纹,凹凸不平。

这就是已经形成的原始地球,高山、平原、海盆、河床等各种地形都一应齐全了。那些聚集在空中的水汽与大气已经聚集了几万年了,一直阴云密布天昏地暗,蓄势待发。当地球终于冷了下来,地热再也烘托不住水汽被火山灰和尘埃混合凝结的水滴,就掉落下来,越落越大,由此暴雨倾盆而下。

由于地球冷热依然很不均匀,不断催生强烈的空气对流,狂风暴雨雷鸣闪电非常剧烈,这种像瀑布似的强暴雨一直持续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将聚集了万年的水蒸气一泄而尽,地球千沟万壑洪峰奔涌,汇集成巨大水体,沉聚在海盆中,就成为了原始海洋。

原始海洋没有生命,甚至没有氧,水里面的矿物质也不多。以后又经历了上亿年的水汽循环,不断冲刷溶解大地土壤岩石中的矿物质,尤其是盐分,水体不断地混合,海洋才渐渐成为盐分等矿物质较为均匀的咸水。

氧气和生命都是海洋中诞生

地球刚形成海洋时,大气中没有氧气,更没有臭氧层,太阳紫外线直通通的照射到地表,因此在陆地上不具备生命诞生的条件。海洋有水的保护,随着海水的加深,紫外线的能量不断衰减,到达一定深度就没有作用了。因此,生命就在海洋里诞生,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一点都没错。

现在科学界对生命起源还有很多争议,科学界主要有天外来客说和海洋化学演化说,我们今天不讨论。但科学界比较统一的认识是,地球上的原始生命在38亿~40亿年前就诞生了。因为那时大气和水中都缺氧,最初的生命形态是不需要氧的厌氧异养原核生物,以周围的原始汤(原始海洋)中的有机小分子为营养源。

随着生命演化进化,由低级的单细胞厌氧异养型原核生物逐渐进化出更高级的真核生物。关于大气中氧气的生成有多种说法,比较集中的说法是生命以单细胞方式蛰伏了近30亿年,一直到6亿多年前,多细胞生物才出现,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海藻。大量的海藻吸收阳光,制造氧气,从而让地球的大气渐渐有了氧气。

氧气在高空受到太阳辐射,渐渐形成了臭氧层,阻隔了太阳有害辐射,从而为好氧自养等复杂生命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考古证据证明,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出现了多样性爆发,并从海洋蔓延到了陆地,出现了植物动物的分支,动物则从无脊椎到有脊椎、再到两栖爬行,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在这以后,经历了若干次地球环境大变化,生物也出现过几次大灭绝又复兴,每一次劫后新兴的生物,都在原来基础上发生重大变化,生物形态也越来越高级。随后,在2.33亿年前的三叠纪,发生了所谓持续几百万年的雨季事件。

卡尼期洪积事件

所谓卡尼期洪积事件就是人们常说的那场下了一二百万年雨的时期,是指2.33亿年前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被称为史上第四次物种大灭绝事件。这次事件的主要特征是阴雨连绵,但并不是天天下雨,只是漫长的湿润时期。

这次长久湿润期的诱因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是板块漂移促使环境改变,形成了极端气候;还有的认为是现在位于加拿大西部的兰格利亚火山大爆发导致的。当然地球环境气候变化受到多方面影响,有太阳活动变化的影响,也有地球自身板块运动的影响,但更多科学家倾向于火山活动是这次爆发的主要因素。

科学家们认为,兰格利亚火山这次爆发连续喷发了500多万年,大量火山灰和二氧化碳进入高空,形成了严重的温室效应,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5~7摄氏度,水蒸气长期不断地聚集,是最终导致了持续漫长降雨过程主要原因。

这场雨并没有一直下200万年,只是说这100~200万年间,雨多晴少,整个空气都是湿漉漉的。这样自然就导致了适应原来环境气候的生物大量死亡,形成了所谓的史上第四次生物大灭绝。研究认为,三叠纪从2.5亿年前到2亿年前的整个过程5000万年,都是生物大灭绝的过程,物种灭绝达到76%,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

任何时期生物大灭绝都非一个原因

三叠纪初期,大陆只有一块,就是如今的所有大洲都是连在一起的,这块大陆被如今的科学家们成为泛古大陆,又叫盘古大陆。三叠纪中期,这块大陆出现分裂迹象,一直到1.6亿年前,才开始逐渐分开漂移,最终形成今天的大陆样子。

因此那时候的气候是沿海温润,腹地由于缺水少雨,极为干旱。生物适应了这种环境,到了三叠纪中期,火山长期喷发导致的气候反转,引发了生物大灭绝。早期海平面开始大幅下降,后来又大幅上升,出现了大面积缺氧的海水,是海洋生物灭种的主要原因;而大地在温室气体笼罩下的桑拿天气,大概是陆地物种灭绝的原因。

但灭绝并非只是温润气候导致,研究认为,第四次生物大灭绝持续时间达5000万年,贯穿于整个三叠纪时期。而即便一直下雨,也只是持续了一二百万年。其实生物大灭绝对于进化来说也并非坏事,甚至可以说是物种更新迭代的好事。

随着气候由干热、半干热向温湿气候转变,许多古生动物,如大型两栖动物走向了灭亡,而另一些生物却迎来了新生。如植物迎来了一波更新换代疯长繁茂的年代,刚刚出现不久的恐龙种族兴旺发达起来,很快就成为了地球的新霸主。

但在1.6亿年后的白垩纪,也就是6500万年前,在小行星撞击和环境气候变迁的双重打击下,恐龙这个霸主也被灭绝了,随之又有近80%的物种消失。这之后,哺乳动物兴起,人类也在其中脱颖而出。整个地球生命就是在这样的灭绝与新生的交替中,顽强地走到了今天的。

谢谢阅读,欢迎讨论。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