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厦门、漳州、台湾这些地方哪里的闽南话比较正宗?

发布时间:2022-02-24 / 作者:清心寡欲


南腔北调自古有之,而闽南及台湾地区半山半海环境注定了彼此之间即使文化传统相似也必然存在方言的腔调差异。

北起三明大田,南至漳州诏安,东起泉州惠安,西止龙岩新罗,高山连绵,海浪不绝,闽南语便是在此山海之间萌芽、壮大。

从地理上看,闽南语方言就存在海口音和内山音两种;从行政区划上看,则是泉州话和漳州话之分,近四百年来,又因漳泉滥先后产生了厦门话和台湾话;从朝代形成上看,也可以近似分成晋语和唐语两种,也就是说闽南话的形成最迟在唐代,源头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晋唐之间是连续不断的融合过程。

正宗,在字面意义上泛指学业技术的嫡传承继,也指传统的,主要的。因此,在圭海君的理解上,归纳为三点:正源、连续和影响力

从这三点看,厦门话及后来的台湾话显著的不漳不泉结构和腔调,注定了其来源的非唯一,自然不能算是正宗的,但从影响力看,二者优势明显,正因为它们的混合成份,使得这种次方言能为闽南人所听懂,最明显的是德化人和诏安人彼此沟通可能比较困难,但他们却可以同时听得懂厦门话和台湾话,反之,厦门人和台湾人则可能听不清德化人和诏安人的腔调。

接着,便是漳州话和泉州话,从连续上看,二者并无所谓谁强谁弱,都是唐代公元700年前后成立的州郡,在此之前,二者一直是个整体,也就是说唐以前的闽南更多时候就是一家人,甚至家人还包括莆田人和福州人,那时的家中话可能就是晋语。

诚如唐代张籍所说的“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温州以南讲的是否是晋语,或许不太肯定,但八九不离十,毕竟衣冠南渡以及晋代闽南的政区的开发可以很的印证了当地人口文化的发展。

于是乎,在洛阳江、晋江、西溪和九龙江流域,晋语便得到很好的普及,而今日泉州话和漳州话的核心区又刚好在唐以前闽南主体范围的东北和西南界边。

因此从源头上看,处于东北的泉州话和西南的漳州话是一致的,都是始于晋语,前者承继自南安县和后来的晋江县,后者至始至终都是龙溪县。

只是,在武则天时代,因为陈元光的开漳以及后来漳州郡治改至龙溪县的事实,使得陈家军带来的唐语在九龙江流域大范围扩散并与原来该地的晋语发生混腔,形成了漳州话

没过多久,王绪领导的起义军进入福建,王潮三兄弟在漳州将王绪杀死并被拥立为首领,并在泉州儒林张先祖的邀请下开进泉州,从而深刻影响泉州几十年,这过程,少量的唐语与泉州当地口音发生融合,但程度明显没有之前漳州的重,因此泉州话还保留有很重的晋语音色。

陈元光和王潮都来自光州固始,因此漳泉在两个相近不连续的年代发生了程度不一的晋唐语言融合,以致衍生出今日些许差异的闽南语次方言。

因此,从正宗的角度看,漳州话和泉州话不分彼此,基本等量,无非是漳州偏唐腔,泉州偏晋调,唐腔晋调都是正宗的闽南语。

附录:

从字和音的角度看,闽南语不管是漳是泉,都是以晋唐河洛话为基础,只是音色方面漳州的唐腔成分重,年代稍近,这种更近的音调反而是一种强势的腔调,以至于漳泉滥之后的厦门话在腔调上更接近漳州话。

同样的,台湾话也有类似状况,整体偏漳,只是在细分领域上,南台湾近漳,北台湾近泉,这种偏向和哪种方言人口的比例大小无关,而是与唐代时唐音融入晋语的形式有关,融合漳泉两种方言后的次方言会放大唐音的效果,仅此而已。


.....................................

文/圭海四记

圭海观点,无出处无源流,请各位看官斧正。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