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位,领导更喜欢人才还是听话的人?

发布时间:2022-02-24 / 作者:清心寡欲


说到“领导更喜欢人才还是奴才”这个问题,就得弄清楚什么是人才、什么是奴才这两个概念。

一,人才和奴才

(一)人才

所谓人才,也叫人材,在现代汉语里有两种解读:

一是有品德、有才能的人。即有某种特长的人。二是指容貌,比如我们对于长相很好的,说一表人材。

百度解释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一词最早出于古老的《易经》“三才之道”,即孔子及孔门弟子的《易传》讲:“《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很显然,题主这里所说的人才,是指有品德、有才能的人。即有某种特长的人。

(二)奴才

那么,什么是奴才呢?

在现代汉语里,有这么几种解读:一是指奴仆,比如家奴。二是指坏人,甘心受人驱使、帮凶作恶的人。三是指古代地位低下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的自称。四是指过去封建社会里,女子因地位低下,在男子面前的自卑的称呼,比如奴婢、妾身等。五是指阶级社会中,受剥削役使而没有自由的人。

由此看来,上述五种对于奴才的解读中,大多数奴才的含义并没有丧失,只是由于社会进步了,奴才的含义也出现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如果给现代奴才出一个定义,我是这么理解现代奴才:奴才,就是因地位低下,在地位高的人面前,甘心受人驱使、帮凶作恶的人。

弄明白了人才和奴才的概念以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领导更喜欢人才还是奴才?”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人才和奴才一直并存,两种人表面上和谐相处,实际上却往往水火不容。因为人才大多关注的是国家、民族及公共事业的进步,奴才为的则是自身的前途辉煌。由此,决定了人才和奴才在现实生活、工作中的不同表现。



二,人才和奴才的具体表现

(一)人才的具体表现

在现实生活、工作中,人才的具体表现是:

1,忧国忧民,深怕自己的工作失误,造成国家、民族、集体的事业受损。

2,说话不掺假,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3,既报喜,也报忧。报喜时少,报忧时多。

4,考虑自己利益少,考虑国家、民族、集体利益多。

5,对领导决策有不同意见时,会指出来。

(二)奴才的具体表现

1,奴才不会忧国忧民,不担心工作失误,因为他们不关心国家、民族、集体的事业。

2,说话言过其实,指鹿为马,欺上瞒下。

3,在工作中只报喜、不报忧,对领导喜欢阿谀奉承,夸大其词。

4,只考虑自己利益,对国家、民族、集体漠不关心。

5,无论领导的对不对,是不是合乎自己想法,永远不违逆领导。





三,领导者的心理

上面我们分析了人才和奴才在现实生活、工作中的具体表现,现在再来分析一下领导者的心理。

领导者,不管他素养多高,知识面多宽,阅历多丰富,但他总归也是人。是人就有优点,同时也有缺点。

常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领导者不可能不知道这些道理。但我们中国还有一句俗话,叫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好听的话,谁都喜欢听。领导作出一些成绩,总是喜欢有人说:“领导,你真是英明!”

而没有人喜欢耳边总有人说:“领导,你那件事做的就是不对!”

当然,不容讳言,领导者往往都是站得高、看得远的人。许多事不是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能够揣摩清楚的。我们只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过,领导者再怎么高明,他总归也是人。

从以上分析看,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问的不好。领导喜欢和偏爱更多的永远是奴才,而不可能是人才。对于人才,没有领导会真正的喜欢。不过,每个领导手下总得有那么几个用得着的人才,否则这个领导干不了几天就得土豆搬家——滚蛋。这就是领导者手下总有那么几个算得上人才的原因。









故此,我个人认为,领导者重视的永远是人才,但喜欢的永远是奴才。这或许也更接近事实。

另外,领导究竟是重视人才,还是重视奴才,这就得看是什么时代。这里有个时间、空间的问题。就是说,领导是处于创业的阶段?还是领导在守成的时候?另外也得看这个领导是什么样的人,什么素养,喜欢什么,出于私心还是公心。

四,创业时,领导需要有大才学的人

不管是谁打天下,重视、需要的都是有真才实学,并且是有大才学的人才,小才学的人都用不上。这是古今中外几千年历史反复证明过了的事实。

别的帝王不说,只说刘邦、朱元璋两个平民出身的皇帝,就是这样,如果没有张良、萧何、韩信一帮人帮着,刘邦就是有三头六臂,他也肯定成不了事。假如没有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常遇春等人帮着,朱元璋就是长着九个脑袋,他也肯定坐不了皇位。

好在刘邦、朱元璋总算是聪明人,他们知道怎么用这些有大才学的人。这些人才各自的能力、特点、长处,他们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在什么时候该听谁的,什么时候不该听谁的。这也就是大汉朝、大明朝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历史上挂上大大一号的前提条件。

再比如李自成、洪秀全两人。

李自成本来手下有个经天纬地、文武双全的大才子李岩,但李自成眼拙心歪,不会用。人家李岩把那么大个家业舍弃了,跟着你李自成创业,为了表明自己将来功成身退的决心、志向,李岩把自己名字都改了,意思就是说,只要我帮着你李自成成事了,我就找个偏僻的地方隐居了,再不出世。

(李自成的重要将领、重要谋士李岩)

(一)李岩其人

李岩(?-1644年),原名李信,明朝河南开封府杞县青龙岗(今开封杞县黄土岗)人。明王朝天启丁卯年举人,后投奔李自成,成为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的重要将领和重要谋士。

在明末的历史上,李岩是一个重要人物。其父李精白是山东巡抚加兵部尚书衔,崇祯初年在魏忠贤逆案中被定以“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输赎为民”的处罚。在明末官场中,这其实算不了什么。因此,李精白在家乡的名声并不坏,虽被削职为民,但李家仍是杞县的数一数二的乡绅财主。

李岩读书很用功,年纪轻轻就中了举,《明季北略》上说他“有文武才”,从他后来所从事的军事实践活动看,绝非虚妄之语。这样一个文才武略的少年公子,大概在当时也是很罕见的。

李岩生性慷慨豪爽,常常周济周边的穷人;又爱打抱不平,伸张正义。他的性格倒像一个江湖侠士,很喜欢结交朋友,他在杞县的名声很好,百姓都称他为“李公子”。他是一个“文武双全”、“好施尚义”的知识分子。

崇祯13年,李自成从巴西鱼腹山(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夔州古城)突围出来,轻骑由郧县、均县走河南时,李岩参加了起义军,并带出来一帮河南子弟兵,受到李自成的极大信任。按李自成的话说,就是“恨谒见之晚”,“承不远千里而至,益增孤陋兢惕之衷。足下龙虎鸿韬,英雄伟略,必能与孤共图义举,创业开基者也。”

李自成用李岩之策而收拾了民心,得以建号大顺,挺进京师;轰轰烈烈占领北京的李自成,认为自己的天下已经稳操胜券了,头脑发热,既不听军师宋献策的良言,也不听谋士李岩的出谋,专听牛金星的阿谀奉承。招致军纪大坏,动摇了根基。

面对多尔衮、吴三桂的铁骑,李自成只能灰溜溜撤出北京。在危难时刻,李岩提出回河南老家招兵,以图东山再起。按照李岩在河南地区的威望,再招一帮子弟兵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立刻就会成为一支生力军。

然而,李自成听信牛金星谗言,认为李岩有谋反的可能,让牛金星把李岩杀了,失去了最后翻盘的机会。

吊诡的是,洪秀全和李自成同样,放着文武全才的翼王石达开不用,却重用好大喜功、欲望无限膨胀的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结果引起一场内部大混乱,好端端的一场胜利果实,很快就从内部坍塌了。

(二)翼王石达开

石达开(公元1831年3月—1863年6月27日),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 广西贵县(今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人,祖籍广东省和平县。太平天国名将,中国近代军事家、民族英雄 。曾封为“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被尊为“义王” 。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石达开追随洪秀全,入拜上帝教 ,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12月,永安建制,石达开晋封“翼王五千岁”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2月,在九江、湖口重创湘军水师,乘胜西征,三克武昌。11月,进军江西,攻占皖、赣、鄂三省大片疆土 。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天京事变时封“左军主将翼王”,6月2日,再度从天京出走 。10月,驱安庆将士进入江西,东西转战,试图救出被湘军围困的瑞州、临江、吉安的翼殿诸军,失利之后放弃江西,经略浙闽,流动转战于南方各省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5月,率众深入越西山,直抵大渡河南岸,最后全军覆没,石达开被俘 。6月27日,就义于成都,享年32岁 。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体恤百姓民生,生平事迹为后世所传颂,被认为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军中最完美的形象”。

因此,在打天下时,只要是个明智的领导,对那些有大才学的人说不上喜欢,但他知道这些人有用,会重视,也会虚心采纳这些人才的建议。但是,一旦事业稳定,这些人才就会成为眼中钉、肉中刺,急欲拔除而后快。

五,和平年代更需要唱赞歌的人

不管是什么时代,也不管是什么政府,和平年代首先需要那么几个守成的人才,就像定海神针一样稳定局面,这是守成的前提。然而,这些守成的人才,领导并不是真的有多喜欢他们,只是因为领导心里清楚,没有这么几个有用的人才不行。因此才会用他们。这叫重视,不能叫喜欢。

但领导更需要和喜欢的,是那些能够给他唱赞歌的人。

一个领导者,只要做出那么一点成绩,就想让所有的人们都能够感受到他的领导能力,他的辉煌伟业。这是人的天性、共性。而能够把这种事做得登峰造极、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人,只有奴才。因为指鹿为马、欺上瞒下、阿谀奉承、夸大其词,把领导者的一点芝麻绿豆大的成绩无限放大、延伸,这本来就是奴才的拿手好戏,他们整天琢磨的就是这些事。而这些事,人才显然是做不了的。这就是领导喜欢奴才的最根本原因。

唱赞歌的奴才不一定是大才,但同样也是才。比如乾隆皇帝手下的和珅,就是这样的人。不能断言他不是才,阿谀奉承、指鹿为马、欺上瞒下的本领同样也是才能,并不是人人都会。普通人同样不具备这种才能。

唱赞歌,也不能每天说同样的话,得每天不断翻新,层层加码。就像唱戏的,你不能一出戏没完没了地唱,得不断推出新剧目才行。今天唱《玉堂春》,明天就得唱《空城计》,后天来个《岳母刺字》,大后天唱《锁灵囊》……否则,你同样的阿谀奉承剧目,话说三遍淡如水,再说一遍没人理,唱不了几天,领导就烦了。

领导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是登高远望的人,有头脑、有独立思维能力。不然的话,他也不可能成为领导。

好听的话,谁都爱听。领导也是人,他也有虚荣心。而且常听好听、中耳的话,心情舒畅,身心健康,当然还有益寿延年的好处,这是祖国的中医告诉我们的养生秘笈之一。笑一笑十年少。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听相声的最根本原因。

另外,领导也同样喜欢、需要有人每天在跟前前呼后拥的同时,说些入耳的好听话,就像我们小老百姓在烦躁时喜欢听好听的歌,是一样的道理。这就是领导喜欢奴才的原因。

至于人才,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人才、大才,一定是在某些方面下过苦功、大功,因此,他在阿谀奉承方面肯定就会成为短板。这些人才,不会指鹿为马,不会甜言蜜语,不会欺上瞒下。他们只会一是一,二是二,既报喜,也报忧。报喜时候少,报忧时候多。这恰恰是领导最不喜欢听到的话。因此,领导对于人才,永远都不会喜欢,最多是重视他的建议,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修正工作中的漏洞,这就已经算是好领导了。

六,领导人的自身素质

上面说的是事物的普遍性,但不要忘了,什么事都还有个特殊性。这就需要提到一个领导人的自身素养问题了。

有的领导出于公心,就会重视实事求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只要看见阿谀奉承、甜言蜜语的下属,就从心眼里感到厌烦。这属于有修养、有底蕴、有公心的领导。因为他知道,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人,大多数都没有真才实学,这种人对国家、对民族、对集体、对事业没有好处,只有坏处。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天生喜欢恃才傲物,他们不会溜须拍马,也不会阿谀奉承,只会踏踏实实做事。

有的领导出于私心,就只会喜欢溜须拍马、言过其实的下属。这种领导一般来说,你不能断言他本身素养不高,素养不高,他也当不了领导。只能说他私心太重。既然是出于私心,那么,他对国家、民族、事业不关心、不爱护,不是一心为公,只是为了自己的那点利益打算,当然会喜欢阿谀奉承的下属。因为,这种奴才式的下属好指挥,容易同流合污,容易给自己创造财富。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