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从未领兵打仗,却立有大功的特殊将军?

发布时间:2022-02-21 / 作者:清心寡欲


政工元帅罗荣桓!!!!
1955年在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元帅军衔时,罗荣桓立即执笔给中央,毛泽东写信,说自己参加革命的时间较短,对革命没有突出的贡献,请求不要授予他元帅军衔。


与其他元帅相比,罗荣桓参加革命的时间的确较短,在十大元帅中也没有很高的资历,甚至连林彪的资历都要高过他一些,但要说“对革命没有突出贡献”,那就有些自谦了。因为罗荣桓不仅是我党、我军优秀的政工干部,而且在军事指挥上更有很深的造诣。借着今天的问答,我们就一起来细述罗荣桓立过的大功。

毛泽东——罗荣桓同志是难得的人才


秋收起义前,毛泽东想将队伍整合起来集中作战。可是师长余洒度对毛泽东的命令置若罔闻,结果导致队伍过于分散。起义发动不久,临时收编的一个团又出现了叛徒。其他意想不到的问题更是接连不断。紧要关头,团长竟然指挥不动士兵。无可奈何的主官只能拿着枪,逼着士兵才勉强集合起几十个人。


军事主官不听领导的,军官又指挥不动士兵。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即使手里有枪杆子,也不可能打胜仗。在之后的三湾改编里,毛泽东宣布整个部队改由前委统一指挥。同时提出在部队建立各级党组织,在班排队伍中成立党小组,把党支部建在连上,团委建在营团上。


通过日常和战士们的交流,毛泽东惊奇地发现,拥有一定数量党员的连队,不但官兵们有干劲,还能有效地监督干部。连队面貌与其他连队相比截然不同。这就是“支部建在连队上”的最初根源。


但是,此刻队伍还处于高密度的行军和作战状态中,三湾改编提出的支部建在连上的提议还没得到具体的实施,真正得到实施和完善,还得从队伍到达井冈山之后说起。在这个特殊时期,作为连党代表的罗荣桓逐渐脱颖而出,成为红军最早,最优秀的党代表之一。他不管到哪个连队,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和战士们打成一片。战士们也都愿意找他,有什么心里话或者对其他同事有意见也愿意和他说。有时候罗荣桓外出开会,离开部队几天,战士们就三五结伴来指挥所询问他要多久才能回来。


做政治工作其实就是做思想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要比打仗更复杂,更需要方法技巧。罗荣桓能这么深受战士们的喜爱,这与他老实但又不乏“精明”,平时喜欢总结,善于观察是分不开的。


井冈山的主力红军都是从旧军队或工农义勇军整编而来的,因此,极大部分军官还带着旧社会的军阀气息,认为“三句话不如一个巴掌',‘马鞭子下面出好兵”军官打骂士兵,老兵收拾新兵,这类事情常有发生。罗荣桓对这种军阀气息非常的不满,对侮辱体罚更是令行禁止。他常说“响鼓不用重锤”,他的连队绝对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


“靠拳头来解决问题,这是行不通的。”罗荣桓经常这样告诫干部,那士兵该怎么训练和加强管理呢?罗荣桓总结出的经验就是反复说服教育,一遍不行,两遍,甚至三遍,多遍,直到让士兵明白其中道理,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为止。


这种方法做起来虽然麻烦,但罗荣桓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让战士心服口服,战士们才会遵守纪律。


罗荣桓可以说是我党优秀政工干部的典范,他有极大的耐心和良好的脾气,甚至没见过他发脾气。朱德这么好脾气的人,有时候也免不了动怒。但是人们从未见罗荣桓对部下大声训斥。有时候部下犯了错误。他虽然特别的生气。但总能克制住自己的脾气。用道理来教育战士。


罗荣桓为人谦逊,从不露锋芒,而且常年近视,戴着厚厚的眼镜。对他不了解的人都觉得他木讷。毛泽东向来知人善任,但也是在古田会议之后,才发现井冈山竟然有这么优秀的政工干部。


有一天,毛泽东和从上来的工作人员散步,罗荣桓恰好从身边走过,他指着罗荣桓对这名工作人员说:“这个同志是个人才,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干部。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得太晚了。”

罗荣桓——授予我元帅是中央给我们军队政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


在红军三大方面军中,第一方面军的政绩尤为醒目,官兵关系,战友之间的关系都非常的融洽,这间接地影响到了后面所以的武装部队。而罗荣桓就是推动这种良好风气的之一倡导者和参与者。


近现代战士史实践表明,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武器装备和军事技能,很大程度上,还在于政治力量和技术力量的结合程度。十大元帅之一的刘伯承对此深有感触,在一次报告中他讲道:“国民党的武器精良,军事技术过硬,可他们还是被我们打垮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没有,也不会有像我这样优秀的政工干部和充分的政治工作,政治力量!



虽然罗荣桓本人一再请辞元帅军衔,但中央和毛泽东并未采纳他的请求,在授予他元帅军衔时,他还谦虚地说,授予我元帅军衔,实际上是中央“给与我们政治工作者的崇高荣誉。'

当然,作为十大元帅之一的罗荣桓不仅政治工作做的优秀,军事指挥也得心应手。和其他革命工作者一样,罗荣桓刚参加工作时听到枪声也会发蒙,也会紧张,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罗荣桓逐渐学会了指挥战争,并掌握了其中的规律。

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担任115师政治部主任和师长陈光率领队伍赴山东开辟革命根据地,一日,侦查员回来汇报说,日军马上要到某村了,罗荣桓听后立马说:“你们的情报有误,速再去侦察。”过会,侦查员回来报告,果然哪里没发现敌人。

战士们都很好奇,不知道他们的罗政委是怎么做到的,竟如此神通广大。罗荣桓虽没有外出侦察过。但是他却可以根据下面提供的情报和老百姓的报告进行汇总分析。这使他的脑子里好像有一副活灵活现的敌情图。敌人的一举一动自然逃不过他的眼睛。

但最能体现罗荣桓军事指挥上的造诣,还属他创造的“翻边战术:,在红军反”围剿“时期,毛泽东最常用的战术就是根据有利地形,集中优势兵力逐一击破蒋军。罗荣桓发现这种战术很难适用于山东的抗日战场,因为这里的抗日根据地非常的狭小,缺乏纵深,为此他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战法,这就是”翻边战术“。按照此法,八路军的主力部队不会部署在根据地腹地,而是部署在靠近敌人一路的根据地边沿,当日寇发动大规模扫荡时,我们不会再像此前“敌进我,诱敌深入”,而得“敌进我进”,因为此刻敌人正集结兵力进行扫荡,后方自然空袭,我们刚好利用此机会,顺着根据地边沿,“翻”到敌人后发发动进攻。

当然,“翻边战术”并非一蹴而产物,而是罗荣桓在山东根据地反复摸索,总结出来的实战经验,直至1942年这一战法才被正式命名。

1942年初,罗荣桓运用“翻边战术”亲自指挥了海岭战役,取得大胜,战役结束时,八路军的前沿观察哨,看到一个蓬头垢面的日军军官从碉堡中走出,一面竖起大拇指,一面叽里呱啦地说着日语以表示自己的钦佩,这名观察员不禁感慨道:“看来,鬼子知道我们翻边战术的厉害了。”

在这之后,“翻边战术'被广泛应用于山东革命根据地,到抗战胜利时,山东已经成为全军最大,实力最雄厚的革命根据地了。向北,可以为我军提供充分的支援。向南,是华中可靠的大后方,是我军可靠的兵源,物资根据地。

毛泽东说:“换了一个罗荣桓,整个山东就被盘活了,山东的局势活了,全国就活了。'在林彪率军挺进东北之前,山东的确是国共双方的关键地区所在。按此说法,罗荣桓就是在关键地区做成了关键事业。而在我军,像罗荣桓这样谦逊的革命工作者很多,像被毛泽东夸赞“为中国革命立下大功”的徐海东大将就曾多次请辞自己的军衔,十大元帅之一的徐向前元帅也曾写信给毛泽东,说革命已然成功了,自己不要这个帅位也可以。正是有这么多优秀的,谦逊的前辈做出的贡献,才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