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2-21 / 作者:清心寡欲


推恩令确实是高明,但也没有那么神。推恩令就是变相的削藩,或者说叫柔性削藩。简而言之,是把原来只有嫡长子单传世袭的制度,改成多数儿子都可以参与继承分享的制度。

打个比方,一个王爷原来的封地只有一千亩地,只能嫡长子一人能继承,传了十代之后还是这么多地,控制力没有丝毫减弱。但是制度改革后,一个王爷有十个老婆,至少有10个儿子,他们都有继承权,一个人只能分到100亩。如果这10个王子每人有10个王孙,那就成了100个人继承,每人只能分到10亩地了。要不了几代,昔日良田千亩的王爷,到最后都变成农民了。

以上仅仅是打个比方,事实上没有分封那么多。但无论如何,分封是立竿见影的:“齐国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原来天下20多个王,现在变成100多个了。再过几代,王爷们的封地都不如地主多了。

当然推恩令不仅仅是这么简单,王爷被削弱的权利还有很多。既然我们把推恩令叫削藩,那么我们先要明白一个问题:什么是藩王?藩王是分封制的产物,就是皇帝分封的王爷。

刘氏特色的分封制和好处

刘邦建立汉朝后,恢复了已被废除的分封制,采用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分封体制。为了让各路将领为自己卖命,刘邦分封了一批异姓王。刘邦达到目的之后,立刻翻脸无情,除掉韩信为代表的7个异性王。与此同时,刘邦大肆分封自己子侄到各地去,填补了异姓王留下的地域和权力真空。

为了保证刘氏江山的千秋万代,刘邦还把群臣召集到一起,定下白马之盟。白马之盟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三点:不是刘邦的后人,不能被封王。没有战功的不能封侯,不能当丞相(非侯不为相)。谁违背了这个既定方针,谁就是国贼,人人得而诛之。——“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说穿了,这就是一个权力瓜分方案:刘氏当天子、称王、功勋当丞相,大家共同统治百姓,享受富贵。如此一来,郡县是皇帝大宗的、封国是同姓小宗的,江山固若金汤,万年永不变色。

分封制带来的恶果

分封制的最大恶果是将那些王爷养得膘肥体壮,没有野心的王爷,被养成猪,只会享受;有野心的王爷,会养成虎狼,想吃掉皇帝。

首先吃螃蟹的是刘邦的私生子刘肥之子、济北王刘兴居(前198-前174),此人曾经两次造反。第一次是在吕后死后,他与其兄朱虚侯刘章合谋,请其兄齐王举兵进京杀了吕后的人。第二次是在文帝即位,文帝率丞相灌婴等亲征匈奴的时候,他乘机举兵叛乱,后来被文帝的大将柴武所杀。

第二个造反的,是淮南王刘长。此人是刘邦的小儿子,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异母弟。文帝执政时,刘长飞扬跋扈,目无皇帝,在自己的封地实行汉朝的法法律,自己制定法律。公元前174年,刘长与匈奴、闽越首领联络,阴谋叛乱,因泄密被捕绝食而死。

事实证明,能毁掉汉朝江山的不光是外姓人,还有刘姓王。他们将自己的地盘当成独立王国,掌控着税收资源,影响到了皇帝权威和政令、法令贯彻实施,国家财政收入受到影响,社会无法可持续发展。

(汉武帝剧照)

推恩令带来什么好处?

推恩令的最大好处就是柔性的,不是暴力的,诸王便于接受。最关键的,推恩令收益的是诸王的子弟,诸王无法反对。推恩令扩大了继承人的范围,庶出的王子也有继承权,他们会坚决拥护汉武帝的法令。如果王爷反对,那他就失去了儿子们的支持,陷入孤立境地。王爷明知道是颗苦果,还要强咽下去。这就是推恩令的高明之处:既达到了削弱王权的目的,还减少了社会动荡,可谓高明之至。

但是仔细分析,推恩制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是两代皇帝共同努力的结果。推恩令不是汉武帝一个人的功劳没有汉景帝修建河道,就没有汉武帝的水到渠成。如果把削藩比作一个建筑工程的话,汉景帝把主体工程修建好了,汉武帝只是搭了个屋顶。确切地说,没有汉景帝的工作,推恩令就是空中楼阁,根本就无法实现。

(汉景帝剧照)

西汉自汉文帝时期就开始重视“削藩”问题,将其提到议事日程。汉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事件,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其具体办法是,把诸侯王分为若干国,让诸侯王的子孙利益均沾,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的人,就给他们虚建出国号,待其生了子孙生后分封。

文帝对这个建议非常赞成,但没有完全落实。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辞去一劳永逸的方法强制削藩。结果七个藩王一起造反,爆发了七国之乱。景帝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迅速平定了叛乱,诛杀了反叛的几个王爷。

叛乱平息后,汉景帝更加任性,趁机采取一系列强硬措施,暴力削藩:参加叛乱的七国,只保留了楚国另立楚王,其余六国从地图上抹去。增加自己十三个皇子为诸侯王。

取消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收回了诸侯王治理封国的管理权,行政长官由中央直接委派。诸王什么除了定额收租作为俸禄,什么权力也没有了。至此,诸侯王世界上已经名存实亡,权力受到极大削弱,今非昔比,想作乱也心有余力不足了。因为诸侯王已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

但表面上看,这些王爷的封地面积依旧很大,理论上存在死灰复燃的可能。因此,朝臣主父偃在元朔二年(前127)上书武帝,建议实行推恩令,把诸侯的其他子弟为列侯。这样,削藩说得冠冕堂皇,诸侯没有理由反对,自己钻进了笼子里。

武帝以后,王国辖地不超过数县,其地位相当于郡。这样,诸侯王强大这个令几代皇帝头疼的问题,基本解决了。

推恩令是锦上添花,不是画龙点睛,但是正如上文所说,如果没有汉景帝的浴血奋战,会有推恩令的顺利实施吗?假如汉景帝下达的是“推恩”命令而不是削藩令,七个王爷照样不会答应,连小学生都明白的道理,王爷们怎么会不懂,他们怎么会作茧自缚?所以他们一样会造反,七王之乱依旧无法避免,因为他们有反对的实力。

打个比方,汉景帝的削藩是拔掉了诸王的老虎牙齿,是冒着风险的,肯定有血雨腥风。而汉武帝只是将没有了牙齿的老虎赶进笼子里,完成了收尾工作。推恩令实施成功后,如果汉景帝在天有灵,一定会对儿子刘彻说:削藩这个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要老爹我的一半。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