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土木堡损失掉了京军主力,中央还没有对地方失去控制?

发布时间:2022-02-20 / 作者:清心寡欲


唐朝安史之乱,二十万唐军精锐在灵宝被叛军全歼。

皇帝不敢应战,丢下文武大臣不管,连夜带着老婆、太子跑路。

事后,群臣愤慨,皇帝人心尽失,被迫靠勒死老婆而转移矛盾。

太子也趁机与其分道扬镳,自立为帝。

一时之间,唐廷乱到了极点。

灵武一个皇帝,成都一个皇帝,大家都不知道该向谁效忠了。

这种情况下,中央对地方失去了掌控吗?

并没有。

河北义军在与中央失去联络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与叛军作战。直至平定叛乱。

睢阳守将张巡在中央失去联络,且被叛军团团包围情况下,仍然坚持与叛军作战。不管叛军如何劝说,言明京城已沦陷,皇帝已逃跑,他都拒不投降。直至最后弹尽粮绝,英勇就义。

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等将领,并没有因为老皇帝人心尽失,新皇帝羽翼未满,就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他们仍效忠于大唐王朝,最后助皇帝剿灭叛军。


宋朝靖康之变,河北、河东尽丧。京城禁军被金军重创。皇帝,太上皇,以及三千多王公大臣,被金军打包带走。

一时之间,宋室近支皇族几乎被团灭,仅九皇子赵构一人逃脱。

这种情况下,中央对地方失去了掌控吗?

并没有。

赵构于商丘登基后,很快又组织起朝廷,与金廷分庭抗礼。

地方官员和将领,其实分得清是非,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向哪个朝廷效忠。

反倒是在中央扈卫赵构的苗傅、刘正彦等将领搞出了兵变事件,要逼赵构下台。

最后,还是各地将领纷纷表示了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镇压,赵构才保住皇位。

第二次鸦片战争,江南有太平天国,河南有捻军起义。天津被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受到军事威胁。

这时候,最忠于皇帝的八旗军不能打。科尔沁蒙古骑兵能打,但打不过英法联军。南方的团练武装也能打,但远水救不了近火。

手上无兵可用。无奈之下,皇帝只好带着老婆儿子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留下几个炮灰与英法联军谈判。

当然,皇帝逃跑,能叫逃跑吗。那叫“北狩”。

但逃跑就是逃跑,再华丽的词藻,也掩盖不了逃跑的本质。所以事后,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皇帝在卖国条约上签字后。皇室的威严降至了谷底。

也正是因此,皇帝一命呜呼。只留下了一个六岁大的儿子和两个寡妇苦苦支撑。

这种情况下,中央对地方失去了掌控吗?

并没有。

清政府不仅没有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反而在其后又延续了50年国祚。

单看土木堡之变,确实很惨。

大量能征善战的武将战死,二十万京军,伤亡过半,阵亡三分之一,余者溃散。就连皇帝也被俘虏。

怎一个惨字了得。

但从历史纵向上来看,也就是把土木堡之变与唐朝、宋朝、清朝遭受的外来打击,进行对比来看。

可以发现,土木堡之变,其实不算什么。

皇帝虽然被俘了,可太后、太子还在。只要明廷愿意,随时都能另立新君。

而看看北宋,那才叫惨呢。

皇帝被俘了,太后和太子也都被俘了。大家想立新君都不可能。因为朝廷也没了。朝廷和文武大臣也被一网打尽了。

赵构在商丘继位时,实际是没有法统的。他甚至就连国玺都没有。

后来是金人扶持的傀儡皇帝张邦昌主动把大宋国玺献给赵构,又把宋哲宗的老婆,也就是元祐皇后孟氏请出来垂帘听政,给赵构撑腰。赵构才树起了自己的执政法统。

土木堡之变,大量能征善战的武将和大量京军战死,确实很惨。但明朝九边军镇体系都还完好,京军也并没有全军覆没,朝内也还有于谦等能撑得住场子的帅才。

事后,京城也仍然能凑出十万兵。

这是什么?这就是镇场子的资本!

地方敢不听招呼?找死。

而看看唐朝和清朝,那才叫惨呢。

唐玄宗和咸丰帝,都是光杆司令。

助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平叛的,都是唐朝地方军队。也就是藩镇军队。

所谓平定安史之乱,其实就是藩镇打藩镇。

整个过程压根就没唐朝中央军什么事。

助同治、两宫太后稳定政权的,也都是清朝地方武装。

在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过程中,也压根没有清朝正规武装什么事。

但唐朝也好,清朝也罢,中央都没有失去对地方的掌控。

所以说,土木堡之变,惨归惨,但没有惨到朝廷要玩完的地步。

不至于说皇帝被俘虏,京军损失惨重,朝廷就对地方失去掌控。

明军后来能打赢京师保卫战,其实就已经证明了,明朝的政权结构非常稳定。

只要朝廷本身不滑坡,老实人总比滑头多。

只要朝廷摆明了态度,还有主心骨,地方上没人敢乱动。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只要江山是凭本事一刀一枪打下来的。政权结构都比较稳固。

唐宋清是如此,明朝也是如此。

明朝开国皇帝从乞丐至天子,这就注定了明朝皇帝具有超强的合法性。不是到了山穷水尽的那一步,天下永远有忠臣义士愿意为皇帝和朝廷续命。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