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武帝越打越穷,而唐太宗年年对外战争却越打越强盛?

发布时间:2022-02-21 / 作者:清心寡欲


汉武帝时期,匈奴兵强马壮,其势正盛。

由于势力强盛,所以当时的匈奴,相对比较团结。匈奴王庭和左右贤王的架构,在面对汉朝时,基本能做到一致对外,几乎没什么内乱。

在这种情况下,汉朝没有“玩花活”的空间。

汉武帝要想打击匈奴,只能是举国之力,与匈奴正面硬钢。

就拿漠北之战来说,匈奴军主力十几万,兵派少了肯定不行。为了打垮匈奴,汉武帝在调拨给卫青、霍去病各五万骑兵,以及数万步兵的基础上,还组织了步兵数十万、马数万匹,以保障作战。

有人曾估计,为了打这一仗,武帝花掉了国库三分之一的存货

具体花销我不清楚。但汉武帝抽掉几十万上前线,而且还都是男丁。不管怎么看,这场大战的花销也不可能小。

像这样规模的大战,武帝时期还不止一次。

而且,武帝对开疆扩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比如公元前111年,武帝遣大将李息,郎中令徐自率精兵数万从河西走廊翻越祁连山,击溃了叛乱的西羌后,随即便对河西走廊进行了全方位的大开发。

武帝具体的开发措施有三点:

一是移民。

武帝不信任蛮夷,为彻底控制河西走廊,便向河西走廊移民了十万口。移民前,有官员曾对武帝讲,这么大规模的移民,必然是一笔巨大开销。而且老百姓未必愿意去。搞不好会造成老百姓大逃亡。但武帝认为,只要能实际控制河西走廊,投入再多的财力和人力,都是值得的。便还是强力推行了。

二是行政化管理。

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立郡县,地位与关内诸州郡一样,都是朝廷直辖区域。

三是进行经济开发。

移民,设郡县的目的,都是为了经济开发。

因为如果不开发,汉朝对河西走廊就谈不上有什么强有力的控制。汉武帝为了彻底控制河西走廊,同时进一步向西域扩大汉朝影响力,便将河西走廊的经济模式由单一的游牧经济,变为了游牧加农耕经济。

通过武帝的大力开发,从西汉到唐末,河西走廊一直都属于中原汉地范畴。同时,也是中原王朝向西域扩张的稳固前沿根据地。

以现在的角度来看,汉武帝有远见,牛掰普拉斯!但以当时的生产力而言,这就是典型的好大喜功,滥用民力。

除了在河西走廊外,武帝在河套、辽东也都是花大力气进行征讨、开发。

征讨、开发的结果,是这些地方变成了后来汉地的一部分。但在开发过程中,老百姓纷纷逃亡,导致武帝后期的户口减半。(不是人口死了一半,而是逃跑了一半)

这长年累月下来,汉朝的国库自然是越来越空虚。

相比于汉武帝,唐太宗时期的背景,以及唐太宗对开疆扩土的理解与武帝有很大不同。

先说背景。

唐太宗时期的东突厥虽然很嚣张,但其实已经不是势力巅峰期了。

突厥最强盛的时期,是南北朝后期。控制了整个漠北草原和西域。

也正是由于当时的突厥强盛,北周和北齐政权还不得不对突厥实行纳贡、和亲政策,以换取突厥对自己的支持。

这种局面,直到隋朝建立,隋文帝停止对突厥纳贡、和亲才终止。

581年,为了报复隋文帝,突厥起兵40万,又联合原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入侵隋朝。

这一战,突厥获胜,把隋朝陇西地区狠狠劫掠了一番。

583年,突厥沙钵略可汗即位,由于西边的突厥人不承认他的汗位。因而突厥在这一年正式分裂为东、西突厥,并爆发了内战。

听闻突厥内战,隋文帝遂调集大军,从东起辽东,西至凉州,长达几千里的战线上,对突厥发动全面反击。

这一战,隋朝大获全胜。东突厥的沙钵略可汗在受到西突厥与隋朝的双重压力下,向隋文帝称藩,表明“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

其后,东突厥通过内战,完成短暂整合,又恢复了一定实力。于是,东突厥后来又挑起两次主动侵隋战争。但两次都被隋军击败。

可以说,突厥在分裂后,被隋文帝用恩威并施的办法,拿捏得死死的。早已经不复当年之勇了。

当然,隋炀帝统治后期,爆发民变,东突厥的始毕可汗趁机扶持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高开道、薛举、李轨等军阀,在中原打内战,把隋朝搅得稀巴烂,严重消耗了中原的实力。这导致唐朝建立后,乃至唐朝统一全国后的头几年时间里,都无力对突厥进行反击作战。

但无论怎么说,唐太宗时期的突厥民族已经分裂了。

那时的突厥民族,看似兵强马壮,实则一盘散沙,各怀鬼胎。

不仅东、西突厥不和,长期相互敌对。

就连东突厥内部也不和。颉利可汗(整个东突厥的可汗)和突利可汗(管理东突厥东部地区的小可汗)之间,也是相互提防。而且他们还经常兵戎相见。

很显然,东突厥的情况,就给了唐朝分化加离间他们的可操作空间。

就拿624年的五陇阪之战来说。

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率军犯境,吓得李渊和李建成差点烧掉长安,迁都襄、邓。是唐太宗坚决反对,并自告奋勇出战迎敌,李渊才打消了迁都念头。

后来,唐太宗领兵至陕西彬县的五陇阪与突厥遭遇。

但双方还没开打,唐军就因连日的长途跋涉行军,疲惫不堪,再加上后勤线被隔断,军需器械也受潮,导致战斗力锐减。

如果双方真打起来,唐军前途未卜。

那么,唐太宗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呢?

无他,就是离间加分化。

唐太宗见唐军战斗力锐减,不宜决战,便仅率百余骑出战。

双方隔着一条河,唐太宗隔河大骂颉利可汗背信弃义,并邀请颉利单打独斗。声称自己只用百余骑兵就能打败突厥大军。

与此同时,唐太宗又和突利可汗密谈。

前面说了,突利和颉利之间有矛盾。颉利搞不清楚突利是不是真的背叛了自己,同时又担心唐朝与突利夹击自己。于是,颉利便立即与唐朝订立盟约,撤兵走人。

后来的“渭水之盟”,过程也是如此。

贞观元年,颉利可汗趁唐太宗还没有彻底剿灭李建成余党,与突利再次联手,集中二十万大军,杀至渭水北岸,直逼长安。

此时的长安,唐军仅几万人。很显然,无法与突厥鏖战。

于是,唐太宗便故技重施,只带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隔着渭水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背约。

颉利见唐太宗面无惧色,猜想唐军肯定暗中有埋伏。随后,他又看见增援而来的唐军阵容齐整,顿时心虚至极。于是,他便与李世民隔着渭水订立了盟约,史称“渭水之盟”。

关于唐太宗在五陇阪之战和签订渭水之盟前后的表现,历代史家的评价都很高。赞叹唐太宗利用伐谋、伐交、伐兵,迫使突厥人退兵,充份显示了其卓越的战略眼光、惊人的胆略和超群的智谋。

对此评价,我们当然不能否认。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突厥铁板一块,没有内部的勾心斗角。唐太宗又如何利用突厥两个可汗之间的矛盾,使用反间计呢?

两汉时期,汉廷也不是没利用匈奴人的内部矛盾,对其进行离间分化。

可是分化的前提,还是要先打散对方。

如果没有汉武帝早期与匈奴人的硬干,汉廷后来想用挑拨离间的办法收买匈奴人心,也是无从下手。

说到底,唐朝多多少少还是沾了隋朝的光。

要不是隋朝与突厥打了十几年,影响了突厥的发展,唐朝也不可能正好碰上一个一盘散沙的突厥。

再说理念问题。

汉武帝征匈奴,是华夏农耕政权大规模向陌生的大漠草原进发,主动去寻找北方游牧异族政权,打歼灭战,并将其领土并入中原版图的第一次尝试。

通过尝试,中原王朝摸到了扩张极限。

到了唐朝时,经过七百年的发展,以当时人的见识,以及唐朝当时的国力,唐太宗显然已经不可能这么干了。

毕竟,别看唐朝疆域远大于汉朝,可唐朝的核心统治区域与汉朝相差无几。北方能开发的区域,汉朝都已经开发过了。人类终究还是无法战胜客观自然环境。

因此,当唐朝统一中原后,再向东、北、西方向扩张,打下了新的地盘时,便只是进行羁縻统治。

此举,对唐朝财政的负担是比较轻的。

就拿唐灭东突厥之战来说。

唐太宗与颉利可汗签订盟约后,东突厥没几年就遇到了雪灾。人畜死伤无数。

同时,颉利可汗的威信也大不如前,很多人都与其有矛盾。

见东突厥内讧,唐太宗令李靖率一支精兵突袭东突厥老巢。

类似的骑兵闪击战,汉朝人不了解。整个武帝朝也就霍去病能精通掌握。

但唐军则不同。关陇集团本就是由北魏边镇演变而来的,唐军骑兵的很多战术本就是昔日鲜卑人的战术。唐军对北方异族那套战法是再熟悉不过了。

因此,李靖一战便灭了东突厥,并俘虏了颉利可汗。

灭了东突厥后,唐朝并其领土,但并未进行开发,也未移民。只是在当地设立都督府和羁縻州,委任当地人为行政长官。然后,再设置都护府,从中原派官员过去统筹管理。

此后,唐朝灭薛延陀,灭西突厥等,也都是如此操作。一战灭一国,在开疆扩土的同时还能发展经济。

不过,由于管理力度不够,唐太宗、唐高宗时期新扩张的很多领土,后来都丧失了。到了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唐朝的基本盘与两汉相差无几。

总体而言。汉武帝的扩张,是中原农耕民族第一次开阔自己认知之外的地域。由于没有先例可循,汉军在一个很陌生的环境和一群强劲的陌生人,打了多场很陌生的战争。走了不少弯路。

加之在战争后,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又对新辟疆土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

战争加上开发,财力、物力上的投入自然不可能小。因此,汉朝的经济也就大受影响。

而大唐则因为有前人的经验,加上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唐军熟悉草原民族那套。这使得唐太宗的扩张,无论南下逐鹿中原,还是北上驰骋草原,都是轻车熟路。比汉军更加游刃有余。

估计也正是因为熟悉的缘故,在打下新辟疆土后,唐太宗并没有花大力气进行开发。所以唐朝不仅没有因为战争而影响经济,反而还因为开疆扩土,刺激了中原的经济发展。

但相比于汉武帝,唐太宗的开疆扩土并不怎么牢靠。这导致直到到清末民国为止,对我们中国人影响更大的,还是2000多年前汉武帝的征服战争。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