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军造反时,为何大多数士兵都会听将军的,而不是想着效忠皇帝呢?

发布时间:2022-03-24 / 作者:清心寡欲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中国古代将军造反的例子层出不穷。

中国古代史上的政权,真正来自农民起义的不多,大多是将军造反得来的。

比如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原来是北周皇帝宇文邕的大将;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又是隋朝皇帝杨坚手下的将领;宋朝皇帝赵匡胤,是后周皇帝周世宗的检校太尉。

而北周政权的建立者宇文泰,则是西魏皇帝 元宝炬的马仔。

至于东汉之后的曹魏、西晋等政权无不是掌握兵权的将军篡权建立的。

毫不夸张地说,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将军造反史。

那么,古代将军造反时,为什么那些官兵大多数情况下都跟随将军,而不是想着效忠皇帝呢?

制度设计问题

网上有句名言,好的制度能把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能把好人变坏。

凡事发生造反的朝代,都是制度设计有缺陷;比如唐朝的制度就有弊端。

一个政权建立之后,在对军队的控制上面临很多难题,或者说面临艰难抉择。

确切的说,既要防止王爷造反,又要防止将领造反。

汉朝前期,主要防止将领造反,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将屠刀对准韩信、英布等功勋卓著的将领。

将领被杀绝之后,国防交给刘氏宗室来承担,这就导致了诸王权力过大,尾大不掉。

汉景帝忧心忡忡,进行削藩,结果导致七国之变。

李世民建立唐朝之后,吸取了汉朝教训,不再给王爷那么大的权力,大多数王爷没有行政权和带兵权。

担任地方官职务的除外,比如吴王李恪,单纯一个吴王没什么权利,但他还有“安州都督,司空、”等官职。

唐朝亲王的封地也非常少,实封只有八百户到一千二百左右,是汉朝万户候的十分之一。

王爷没有权力,国防重担只能交给节度使。

一个节度使就是地方上实实在在的军政“一把手”、“土皇帝”,他们掌握着军队大权和地方。节度使们要不要造反,全看唐朝皇帝的威信,和节度使的觉悟,即对皇帝的忠诚度。

因此,在唐朝后期,节度使造反的事层出不穷。

制度设计好了,将领造反的事情就较少发生,比如宋朝和明朝。

中国古代皇帝除极个别的外,大多数都是人精,有的皇帝本人就是造反起家的,他们也知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所以对军队的控制非常严密。

就拿明朝来说,朱元璋为了控制军队绞尽脑汁,用了不少高招。

比如驻扎在全国各地的将领经常对调,军队的训练权、组织人事权,军队调动权三权是分立的。

具体来说,卫所指挥使千户等掌握军队的练兵权,负责训练军队。

五军都督府掌握天下卫所,负责卫所军户的军籍,不能直接统帅军队。

兵部掌握调兵权,将帅的帅印,将领的选拔,培养,负责官兵的考核升迁事宜,也不能直接统兵。

如果发生战事,只有皇帝亲自任命的总兵官,执掌皇帝颁发的兵符,方可由兵部颁发调兵令,统帅军队作战。

一旦战事结束,兵归卫所,帅印归还兵部。

总的来说,明朝皇帝对军队控制的很好,军队统兵权 调兵权,练兵权实现了有效分离,防止将帅掌握军队,这样达到皇帝控制军权的目的。

因此,除了明朝末期士兵因为军饷拖欠的哗变外,明朝时期将领大规模造反的现象鲜有发生。

这样的制度下,将军对军队控制度也不高,士兵对将军的依赖程度不高。

皇帝能力不行

有了好的制度,还要看执行人的能力和人品。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朝代没有一个好的控制军权制度,皇帝又没有领导能力,不能明察秋毫,驾驭大臣。

比如唐朝时期,节度使造反是从唐玄宗时期开始的。

在此之前,李世民、武则天统治时期,对大臣的驾驭比较成功,将领鲜有造反的,即使造反也难以成功。

比如武则天时期,发生了徐敬业、李冲、李贞等人的造反,但是很快被镇压。

只是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后期,皇帝荒淫无耻,宠幸杨贵妃,重用杨国忠等奸佞小人,自己不问正事,被安禄山蒙蔽,给了他太大的权力。

节度使担任一个地区的军事首脑已经够危险了,李隆基一高兴,让安禄山一人兼任平卢、范阳(幽州)和河东三地节度使。

结果安禄山的势力越来越大,没有一个节度使比他实力雄厚,让其野心勃勃,不造反都不行。

皇帝无能的时候,将军就能掌握更多的权力,士兵对将军忠诚度就更高,就愿意听从将军,而无视皇帝存在。

那么将军具体都掌握什么权力,让士兵效忠他?

将军掌握人事组织权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当兵的人谁不想建功立业、扬名立万、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如果一个王朝制度设计有问题,皇帝又昏庸无能的话,将军就会大权独揽,掌握了军队的组织人事权。

谁能升迁,升迁速度多大,都是将军一人说了算。

升迁的标准不是看你有没有业务能力,也不是看你立功多少,主要是看你对将军能不能效忠。

如果效忠将军的话,能力是次要的,就能得到升迁;如果不效忠将军的话,再有能力都无济于事。

正像俗话说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你忠于皇帝没用,老子就是不提拔你,让你一辈子没用有出头之日。

尤其是基层士兵,你对皇帝再忠心,皇帝也不知道你,县官不如现官不是。

在此情况下,你只能效忠将军,将军身边都是亲信,他想干什么只要振臂一呼。

将军掌握资源分配权

制度设计不好的王朝,将军掌握不但掌握着军饷发放权,还掌握着地方税收权力。

即使将军没有掌握税收权力,他也可以虚报士兵人数,也可以杀良冒功,手中掌握的经济资源相当可观。

很多人当兵到部队去,都是为了养家糊口,上有八十岁老母,下有三岁小孩,中有美貌娇妻。

由于将军掌握着军饷发放权,什么时候发军饷,你得到军饷多少,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换言之,将军就是士兵的衣食父母。

如果你对将军忠心耿耿,不但能按时领到军饷,还可能得到双倍的军饷。

将军的多年经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反的将军都是蓄谋已久的,他对军队的控制也经过了很长时间。

为了让士兵忠于自己,他就要灌输是将军养活了士兵,让士兵懂得感恩,以培养士兵对他的忠诚度。

比如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时候,每次发军饷都要让士兵说这些军饷是袁宫保(袁世凯)给的,感恩袁宫保。

长此以往,新军官兵就“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大清朝”了。

除此之外,将军的手下也会利用各种场合,宣传将军的人格魅力,让官兵崇拜将军,敬佩将军,效忠将军。

当然,将军也会利用视察军队的机会,到基层军营中去,关心士兵,问寒问暖,解决他们家里遇到的实际困难,以密切自己跟士兵的关系。

如此一来,士兵就会唯将军马首是瞻,对将军绝对服从,愿意为他冲锋陷阵,不惜献出生命。

士兵信息不对称

古代没有报纸,没有手机和电视,也没有网络。

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传递非常慢。

大多数将军在造反的时候,都不会愚蠢到对士兵说:我们造反是针对皇帝的。

他们只会打着皇帝的旗号, 说是奉皇帝的命令。

那样一来,虽然士兵不会公开抗命,但是他们会开小差逃跑。

毕竟造反是大逆不道,失败要株连九族的,谁也不想跟将军去进行一场豪赌。

所以,将军只能蒙蔽下属。

即使进军目标是京城,他们也会想到一个最佳借口——清君侧。

“清君侧”一词源自《公羊传》中的“逐君侧之恶人”,意思是说,我们兵发京城不反皇帝,而是因为皇帝身边出了坏人,挟持了皇帝,我们要解救皇帝于危难之中,帮他老人家脱险的。

比如汉景帝削藩时,吴王刘濞在国内征集了30万大军造反,他告诉士兵说我们是去杀汉景帝身边的“奸臣”晁错。

明朝朱棣造反的时候,也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告诉士兵说我们只杀建文帝身边的大臣齐泰、黄子澄。

甚至安禄山造反的时候,扛的也是“清君侧”大旗。

信息不对称,士兵怎么知道将军是造反?

哪怕是打到了皇宫,士兵们只要不见到皇帝本人,也不知道将军是发动兵变,是造反。

等他们知道造反的时候,将军要么兵败被杀,要么大功告成,这时候知道也没用了。

事实上士兵都不傻,知道一个国家皇帝最大,也知道造反失败面临的奉献,对造反将军造反死心塌地的毕竟是极少数。

所以很多手握重兵的大臣在决定造反的时候都会犹豫再三,比如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手握世界对他死心塌地的湘军,却不敢造反。

他说这么一句话,官兵都是狗,谁给的肉多跟谁走。

在掌握信息的情况下,士兵都是非常势利的,不会盲从。

他们决定跟谁走,还是看谁手里握的资源多,谁的胜算大。

要不然,就不会有“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这句古话了。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