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和次子姬发都姓姬,为何长子却叫伯邑考,哪个是收养的?

发布时间:2022-02-21 / 作者:清心寡欲


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共育十子,按长幼分别是: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卫康叔封、十子聃季载。

这都是实在的亲兄弟,其母也是能生,在医学那么不发达的年代,能生十胎男宝,真的是上天庇佑。其实他们的姓名分别是:长子姬考,次子姬发,三子姬鲜,四子姬旦,五子姬度,六子姬振铎,七子姬武,八子姬处,九子姬封,十子姬载。

什么周文王儿子的名字都那么奇怪?

因为在先秦时期以前,姓和氏是不同的。

姓:用于表示你是哪个母系社会的血脉后人。

氏:是父系社会的产物,用来表示你是这个姓下哪个分支的。


三皇五帝时,中国社会由母系社会迈入了父系社会,王室贵族中人如果生养了好几个儿子,开枝散叶,为了区分长子一脉、次子一脉、三子一脉等,于是给几个儿子中混得好有贡献的赏赐氏,混得不好的没资格拥有氏,就成了有名无氏。从这可以看出,氏是男性专属的,而且是有身份地位的才有氏。比如秦始皇,姓赢,赵氏,名政,我想始皇帝称帝前绝对不乐意听到别人叫他赢政,却不介意别人喊他赵政,因为赵氏代表着身份地位,我是个有氏的人,就是这么自豪。

到周朝时,男子加冠礼后,有些会为其取表字,表字代表其德行,用于别人对其尊敬的称呼,也就是说加冠礼后,一般别人就不会直呼其名,而是叫他的表字。比如孔子,孔丘,字仲尼,别人叫仲尼兄,孔仲尼都可以,而叫孔丘就很不礼貌了。这里的仲是伯仲叔季排名的意思,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季是老幺,其他统称叔,孔仲尼在家排行老二。

所以,周朝时姓和氏以及表字是混着来的,有身份地位的贵族更愿意用氏+名来展示自己。


现在我们再来看周文王这些儿子的奇特名字,就更好理解了。

长子伯邑考:姓姬,名考,由于伯邑考死得早,没有什么丰功伟绩,没赏赐氏很正常,但他是文王长子,故取表字伯邑,伯表示长子,邑表示都城,都城里的长子,姬考,字伯邑。

次子周武王姬发:继承帝位,贵为天子,再用氏就显得小家子气,可以堂堂正正的用姬姓,以示正统。就算要用氏,也是用周为氏。

三子管叔鲜:姓姬,名鲜,受封于管国,排行老三,故以国号管为氏,称为管叔,其后代主脉为管氏,比如管仲。

四子周公旦:姓姬,名旦,封地在曲阜也就是鲁国,因为是开国元勋在朝辅佐武王,自己没去封地,派了儿子伯禽去了鲁国,这就是鲁氏起源,武王重新给他食邑封在周,授上国公,所以叫周公。话说姜太公此时封在齐国,这齐鲁之地就是山东了。

五子蔡叔度:姓姬,名度,封于蔡国,排行老五,称为蔡叔,以国号蔡为氏,是为蔡氏始祖。

六子曹叔振铎:姓姬,名振铎,封于曹国,排行老六,称为曹叔,以国号曹为氏,是为曹氏始祖。

七子郕叔武:姓姬,名武,封于郕国,排行老七,称为郕叔,以国号郕为氏,但郕国弱小,被齐国给灭了,郕氏后人怕死,于是改氏为成,有一部分改为盛,这就是成氏、盛氏的起源。

八子霍叔处:姓姬,名处,封于霍国,排行老八,称为霍叔,以国号霍为氏,是为霍氏始祖。

九子卫康叔封:姓姬,名封,封于康国,排行老九,称为康叔,成王继位后,因三监之乱,康叔平乱有功,改封卫国,称为卫康叔,所以卫康叔的后代有康氏一族和卫氏一族。

十子聃季载:姓姬,名载,封于聃国,排行最小,称为聃季,平王东迁,另封沈国,是为沈氏始祖。


但这种姓和氏的叫法到了秦朝时,开始淡化,自秦始皇统一姓氏后,就基本取消了氏,统一保留姓,这时候的姓可能来源于姓,也可能来源于氏,也可能是赐姓,也可能是改姓。人们也开始普及使用姓名+表字的方式来互相称呼,比如张良,字子房,一般称他为张子房。姬姓,项氏,名籍,字羽,就是大名鼎鼎的项羽了。



我们后世姓大部分还是来源于氏,毕竟源自母系社会的古姓很少,就像一棵大树的主干一样,但分出的枝叶很多,这些都是氏。所以即便是氏被姓取代了,但后世人称自己家族祠堂一般叫:黄氏宗祠、杨氏宗祠、沈氏宗祠这样以氏来称呼,这其实就是氏的一种存在表现,表示家族是哪一脉的分支,是有氏有身份地位的家族。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