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多复姓,为什么现在很少了?

发布时间:2022-02-20 / 作者:清心寡欲

比如东方,慕容,尉迟,南宫现在几乎没听到过,是真的没有了,还是我孤陋寡闻


以前上初中的时候,老师问我们知不知道与《公羊传》齐名的书是什么,没人知道,老师打趣儿说“你们是不是想说《母羊传》?”底下哄堂大笑。

后来我才知道,《公羊传》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作者姓公羊,而“公羊”居然是个复姓。

现在复姓是比较少见的,所以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都觉得复姓非常酷炫,而实际上在明朝以前,复姓非常多,当时姓复姓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皇族都有姓复姓的。



不管是单姓还是复姓,早期的姓氏起源都是差不多的,先秦时代的人们,若非是贵族,很少能够拥有姓氏,那时候的人们主要称氏,在氏之内才称姓。

比方说楚国的熊姓、屈姓、昭姓等等,其实都属于芈氏,屈原算是楚国王族的分支。

那时候的姓氏,大多来自于职业、封地之类,复姓自然也是这样,比如是司马、司徒这样的姓氏是最明显的,他们的先祖都是当时在朝廷里有官职的人,所以后裔以此为姓氏。



魏晋时代,因为大量少数民族的融入,使得复姓文化开始变得相当兴盛,汉人的复姓大多都来自于男子的“氏”,根据典籍统计,古代的汉族复姓至少有1500多个。

南北朝时代,大量少数民族的姓氏融入中原,比方说拓跋、贺兰、赫连之类。

到了隋唐时期,常见的复姓就超过两百个,起源于鲜卑的复姓非常多,至少在150个以上,像是宇文、哥舒、独孤之类的姓氏,在当时都是司空见惯的姓氏。



不仅是两个字的复姓,其实我国还有三个字、四个字甚至九个字的姓氏,不过大多少见,古代的复姓来源,主要有这么几种情况。

封地:像是东方、濮阳、东郭、南宫、令狐、羊舌、梁丘、上官;

官职:司马、司徒、宗政、司空、司寇、乐正、太史、即墨;

人名:端木、颛孙;

部落:尉迟、独孤、贺兰;

此外,复姓还有是赐姓、排序姓、职业姓等等, 来源也都千奇百怪。



史上的复姓大量消失,主要有两个大原因。

第一,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南北朝时代,复姓非常众多,但是孝文帝改革之后,将大量的鲜卑姓氏进行了汉化,比方说北魏皇族姓氏拓跋就变成了元姓,使得复姓数量剧减。

虽然在隋唐时代仍旧有很多的复姓,可实际上与先秦、两汉相比,已少了很多很多。

而且唐朝时期,大量的鲜卑、突厥等族群慢慢融入了中原,最终彻底消失,也因此导致了很多的复姓就此消失。



第二,明朝的禁革胡姓

元朝时期,因为蒙古进入中原,受到这样的影响,中原地区很多的汉名也都变得奇怪,充满了蒙古的色彩,在朱元璋的部将当中,也有“王哈拉章不花”这么奇怪的名字。

明朝建立之后,为了进行移风易俗,朱元璋直接一刀切,颁布了姓氏方面的禁令。

除了诸多源于少数族群的姓氏被禁止,就连公孙、司徒、司马这样的姓氏也因为当时的姓氏改革而遭到牵连,最终复姓大量减少,后来顾炎武称之为“氏族之紊,莫过于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残存下来的复姓已经不是很多,原本上千个历史上曾出现的复姓,到现在也就剩下了不到一百个,慕容、欧阳、上官这些算是最常见的复姓。

但是,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觉得复姓比较酷,因此又诞生了新的复姓。

也就是给孩子取名的时候,将父母的姓氏合在一起组成新的复姓,这在当下也是挺流行。

每个姓氏的背后都有着十分久远深刻的文化起源,并不能随便改动,以前的复姓消失的确是非常惋惜的事情,但是也没必要弄出新的复姓,这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