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元皇陵一个都看不见,明皇陵无一被盗,清皇陵却被盗多处?

发布时间:2022-02-20 / 作者:清心寡欲


这个说法其实大致正确,但也不全对,元皇陵确实一个都不见,清皇陵被盗多处也是事实,但明皇陵也不是一个都没被盗,只不过被盗的非常少罢了。

元皇陵为何没被盗?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一个王朝,由于习俗与汉人不同,所以蒙古人采取的下葬制度与汉人也是有一些区别的。

按照蒙古过去的风俗,人在去世之后必须在三天在下葬,为的是让使者早点入土,不然无法上天堂,而处理死人尸体的办法一般是天葬、火葬或者土葬。

这是民间的风俗,元朝皇室的风俗又有所不同,采取的是密葬制度,即帝王陵墓的埋葬地点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在案。

因此,直到现在都没人知道元朝皇帝的陵墓在哪里,所以就谈不上被盗了。

就拿成吉思汗来说吧,关于他的埋葬地点,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据有关史料记载,成吉思汗快要去世的时候,曾在肯特山(今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以北的地方)一颗大树下静坐思考,良久之后他起身对身边人说,我死后就埋在这儿。

关于这一点,在宋人的笔记中得到了印证,说成吉思汗在远征西夏的时候病逝之后,他的尸体被运到肯特山下的某个地点,众人挖了一个很深的坑,然后将成吉思汗的尸体放在一个独木棺(取大树的一段,将中间掏空)内,安葬在坑内,再墓土回填,最后“万马踏平”,不留下任何线索。


第二,有考古学者在新疆北部阿尔泰山所在的清和县三道海附近发现了一座陵墓,极有可能就是成吉思汗的,证据来自于马可波罗游记,游记中记载成吉思汗的尸体被运往阿尔泰山,一路上遇到的所有人都被杀死,成为了成吉思汗的殉葬者。

第三,根据蒙古旧习俗,有学者指出,由于成吉思汗是死在六盘山附近的,为了在三天内将其下葬,所以成吉思汗应该是被就地安葬了,但没人知道埋葬地点。

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何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没人知道成吉思汗具体的埋葬点,最多只知道个大概而已。

成吉思汗不是皇帝,他的埋葬点尚且如此隐蔽,那就更不用说元朝的皇帝了,目前没人关于元皇陵的任何记录和线索。

并且,元朝皇陵极有可能采取的是薄葬制度,也就是没有大量财物作为陪葬,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如果采取厚葬制度,一是需要大规模修建陵墓,不利于保密;二是陪葬太多很容易被发现,有被盗掘的风险。

如果元皇陵真的采取的是薄葬制度,那么也就没什么盗掘的价值了,盗墓贼自然就不会光顾了。

明皇陵为何相对保存得比较完整?


明皇陵主要分布在五个地方,安徽凤阳的明皇陵(朱元璋父母、兄嫂的陵墓),江苏省盱眙的明祖陵(朱元璋爷爷奶奶的陵墓),南京的明孝陵(朱元璋和嫔妃的陵墓),北京昌平区的明十三陵(从明成祖朱棣到明思宗朱由检之间十三位皇帝的陵墓),以及湖北钟祥的明显陵(嘉靖帝生父朱祐杬及母亲蒋氏的陵墓,因为朱祐樘和蒋氏分别被追封为皇帝皇后,因此他们的陵墓也被称为皇陵)。

当然了,明代宗朱祁钰去世后没有葬在明皇陵,而是以亲王礼安葬在了北京西山,所以他的陵墓不算是皇陵。

在明朝皇陵之中,安徽凤阳的明皇陵在明末之时被张献忠摧毁;江苏省盱眙的明祖陵在水中泡了几百年,直到建国后才出现在世人眼前,所以没有被盗;湖北钟祥的明显陵被盗比较严重,就连日本人都偷过石生像运回日本;南京的明孝陵和北京的明十三陵保存比较完好,只有万历皇帝的定陵比较倒霉,因为郭沫若的坚持而被考古发掘,但也谈不上被盗。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明皇陵的主要构成部分明孝陵和明十三陵都保存完好,这在历史上绝对是个奇迹。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明皇陵受到了重点保护。

明朝历代皇帝对皇陵的保护措施都做得很好,有精锐军队对其进行保护。

比如说,朱元璋就曾在明孝陵设置孝陵卫(大约五六千人,且都是精兵将将,采取世袭制度,世世代代保护孝陵安全),还派遣了官员和太监负责管理和祭祀。

明十三陵也有类似孝陵卫的守卫力量,虽然明朝末期爆发了许多战争,但因为有军队保护明皇陵的安全,所以没有遭受盗掘,也没有被大规模人为破坏。

明朝灭亡之后,虽然一度没有军队保护明皇陵的安全,但由于清朝入关后不久就采取了汉化政策,为了拉拢汉人知识分子,所以从康熙时期就开始对明皇陵加以重点保护,使其免遭盗掘和破坏。

清朝末期到建国之初,国家战乱不断,明孝陵的地面建筑遭受了大规模破坏,但也没有被盗掘过,明十三陵也只是被破坏了地面建筑,至于为何,后面会说到。


第二,明皇陵选址好,运气也不错。

明朝灭亡的时候,李自成曾动过明十三陵的念头,如果他当时出兵,明十三陵的守卫肯定是抵挡不住的,那么必将面临被盗掘的风险。

但比较幸运的是,李自成在北京没过几天好日子就被赶走了,甚至还来不及对明十三陵下手。

太平天国时期,南京曾长期被洪秀全占领,明皇宫也在战乱中被毁,但明孝陵自始至终没有被太平军盗掘(太平天国不干盗墓这种事,至少没有任何相关记载),只是其地面建筑被炮火给烧毁了而已。

清朝末年到建国之初的战乱中,由于这两处明皇陵都比较靠近大城市,受到了中央政府的保护,所以免于被盗。

当然了,在这件事情上,孙中山是居功甚伟的,因为他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曾大张旗鼓地率领政府文武官员祭拜明孝陵,这是对汉人江山的一种尊崇,有反清复明的意味在里面,所以后来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对明皇陵采取了积极的保护措施。


就拿明孝陵来说吧,当时就有军阀和盗墓贼试图对其进行盗掘,但在国民党南京卫戍司令部的保护之下,最终未能得逞。

当然了,明皇陵之所以没有被盗掘,多少有些民族情怀的成分在里边,毕竟清朝被彻底推翻了,汉人终于出头了,难道还会去盗掘祖宗的陵墓吗?

相反的案例就是清皇陵了,具体情况我后面会说到。

第三,明皇陵最后一道防线,防盗系统做得比较好。

事实上,明皇陵并非完全没有被盗的痕迹,只是盗墓贼没有成功而已。

1997年,我国考古工作者曾用精密仪器对明孝陵进行了长达六年的考古勘探,得到了很多宝贵的信息,其中有一条是明孝陵的防盗系统做得很好,虽然有多处被盗痕迹,但没有无一是成功的。

当然了,陵墓防盗是门学问,明孝陵的防盗系统之所以好,跟选址、历史机缘和人为防盗都有关系,三种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明孝陵很难被小股盗墓贼盗掘。

明十三陵同样是如此,当初李自成就曾短暂光顾过,但也只是破坏了地面建筑,没有办法在短期内将其盗掘。


当初郭沫若在发掘定陵的时候,发现填土量非常大,必须用机械才能挖开,而且还有一道非常厚的金刚墙,金刚墙后面又是一道密闭的汉白玉宫门,又不能用炸药,所以只能再用机械挖开。

最终,前后花了近一年时间,考古队才将定陵给打开,要知道这可是在现代,就已经这么艰难了,要是在古代就更加困难了。

所以说,明皇陵的最后一道防线做得很好,这也是其没被盗掘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皇陵为何被盗严重?

清皇陵主要分布在三个地方,一是位于沈阳的盛京三陵(有三座陵墓,分别努尔哈赤的父母、兄弟及先祖,努尔哈赤和嫔妃,皇太极和嫔妃),而是位于河北遵化和易县的清皇陵(埋葬自顺治帝之后的皇帝和嫔妃,又分为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皇陵在历史上被盗掘得比较严重,清东陵四座陵墓中只有顺治帝的孝陵没被盗掘,清西陵的情况相对好点,只有光绪帝的崇陵被盗掘,但其他陵墓的建筑破坏严重,倒是盛京三陵保存得相对比较完好,但也不是没人打过它们的主意。


那么,为何清皇陵被盗这么严重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民族情怀使然。

前面我也说了,明皇陵之所以没被盗,有民族情怀的因素存在,但清朝就不一样了,他是满人的王朝,盗墓贼完全没有道德负担。

就拿孙殿英盗掘清东陵来说吧,当初他动用军队挖开了乾隆帝和慈禧太后的陵墓,其目的除了筹措军饷之外,还在于他宣称自己是明朝抗清将领孙承宗的后裔(孙承宗在与清军作战时战败,与几十位家人一起自杀),盗掘清皇陵是为了给先祖报仇雪恨。

后来,孙殿英盗墓事件被人发现,引发了溥仪等满清遗老的声讨,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首脑人物在得了孙殿英的好处之后,孙殿英不但没有被追责,还扶摇直上当上了大官,成为了蒋介石的红人。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孙殿英盗掘的是明皇陵,他还能安全着陆吗?

所以说,清朝灭亡之后,舆论力量偏向于明朝而不利于清朝,所以盗墓贼在选择盗墓对象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将目标定为清皇陵,而不是明皇陵。


第二,清皇陵的陪葬品很丰富,对盗墓贼吸引力特别大。

当初,孙殿英准备盗掘清东陵,在选择目标的时候,定为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乾隆帝的裕陵和康熙帝的景陵。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三个人要么名气大(康熙帝),要么喜欢收藏珍贵文物(乾隆帝),要么生前的生活是出了名的奢侈(慈禧太后),所以孙殿英觉得他们的陵墓中陪葬品肯定特别多,这才决定对其进行盗掘的。

最后,孙殿英成功盗掘了慈禧太后和乾隆帝的陵墓,用了四十辆车才将盗掘的宝物全部运走,并且其中不乏价值连城的宝物,比如说乾隆帝的九龙宝剑,慈禧太后口中硕大的夜明珠,还有翡翠西瓜和翡翠白菜,等等。

只有康熙帝的景陵因为进水了,孙殿英才放弃对其盗掘,但在1945年的时候,景陵还是被一伙盗墓贼给盗掘了,几乎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留下。


反观顺治帝的孝陵,由于民间一直盛传他出家当和尚了,他的陵墓之中只有一双鞋子和一把扇子,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所以一直没有被盗,连盗洞都没有发现过。

所以说,清朝皇陵的陪葬品十分丰厚,这是其被盗严重的原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为明皇陵打了掩护,成为盗墓贼的首选目标。

第三,清皇陵的选址不太好,距离大城市太远了,不容易受到保护。

清东陵和清西陵到北京的距离都超过了一百二十公里,清朝皇帝每次去祭祖,都很难在一天之内来回一趟。

这么远的距离,意味着清皇陵如果发生什么大事,北京不容易知道,知道了也无法及时采取措施。

当初孙殿英之所以能够成功盗掘清东陵,就是因为距离北京很远,他可以以搞军事演习的名义派兵将陵墓周边封锁起来,然后慢慢盗掘,并将宝物神不知鬼不觉的运走。


试想,如果清东陵是在北京周边,那孙殿英有这个胆子吗,他还能这么顺利吗?

也不知道顺治帝为何选择这么个地方当皇陵,或许只是风水上的考量吧。

并且,孙殿英在盗掘清东陵一个多月之后,这件事才被人发现,可见清皇陵地理位置确实太偏僻了,被盗掘了都很难被人发现。

反观明十三陵就不一样了,它距离北京天安门的距离也只有五十公里,并且处在一个小盆地之中,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有一条小河,正对着北京,地形和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不容易被盗,而且更容易受北京的保护。

当然了,清朝皇陵被盗掘得厉害,也只是相对于明皇陵而言的,如果跟汉朝,唐朝和宋朝等年代更久远的皇陵相比,清皇陵已经算是保存得不错的了,起码还有好几个皇帝的陵墓还没有被盗掘。


总结一下:元朝的皇陵之所以看不见,是因为秘葬制度所导致的,这或许是最聪明的下葬办法了,但无法彰显帝王的气度,所以多不被采用。

明皇陵之所以保存得比较完好,地理位置和防盗措施很关键,历史机缘也不可忽视,运气的成分也有,所以堪称是奇迹了,也是一件幸事。

清皇陵的遭遇就要差很多了,尤其是在战争时期,遭盗掘比较严重,这主要是因为清朝皇陵比较下血本,太舍得花钱了,让盗墓贼很眼馋,而且民族属性也是造成清皇陵屡次被盗的重要原因之一。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