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古代帝王死后,其灵柩需要放置几个月才下葬,他们不担心尸体会腐烂吗?

发布时间:2022-02-21 / 作者:清心寡欲


是香料,因为他们下了香料。

古代帝王的身份尊贵,在一些王朝中,有人认为天子的“身体”不会腐败,如此一来便可镇压王朝气运,所以在帝王驾崩后,第一时间不是让帝王直接进入陵寝,而是停留他曾统治的王朝人间。

渐渐地,这种方式就融入了“礼法”。

但礼法是礼法,客观事实是客观事实,即便他们觉得天子是神,天子的尸体也还是会因为腐烂而发臭,底下的人不懂,皇帝身边的人那肯定要懂,久而久之了,为了保持这种“神性”,大家就要想点办法。

首先,古代中国对“草药”十分精通,文明的初始状态,就有“香料”的存在,这些香料,不是什么人为添加的,就是多种植物混合在一起的“植物香气”,这是最原始的香味。

后来有大火燃烧了树木和植被,将这些物体的“自然香气”燃烧了出来,于是便有了“香”,香乃是形容词,也是一个名词,代表着一种物体。

在周代的“司服”、“司礼”部门,就有着专门制造香料的部门,但那时候的他们具体怎么用,就没有精确的历史记载了,但是焚香的历史很漫长,一般来说,天子的冠服,士大夫的衣冠,都是用香“熏”过的。

秦朝皇帝嬴政当年驾崩在河北邢台,因为驾崩地匆忙,所以没有香料立即处理,被赵高和李斯一路上用“鲍鱼”来遮掩尸体的腐烂腥臭,后来下葬的时候,只能躺在“水银”的海洋中,除臭不可能了,那就掩盖密封。

而很奇妙的是,后人就觉得是因为祖龙的“下葬”事宜没有安排好,所以导致气运镇压不住,秦就不过三代而亡了。

反正只要是属于在皇宫里驾崩的皇帝,甭管他是不是正常死亡,只要遗体还在宫中,还能找到,那么一般都要拿来“入殓”。

在入殓前,皇帝是一定要让那些专门的“香料大师”来处理过尸体的。

在香料的选择上,一般多以西南地区供给的香料为主,西南地区,一直是古代中国产想要的重要地区,那里的植被丰富,香味繁多,对于香熏这种事情,或许比现代人都要专业得多。

不过在汉代,又和其他朝代有些不同,因为汉代喜欢“厚葬”,厚葬就是用众多“珠宝”、“财宝”来伴随着入殓者一同进入地下世界,那么跟“防腐”、“防臭”结合起来,“金缕玉衣”就出现了。

金缕玉衣是汉朝皇帝、皇后、亲王下葬时的标配,金缕玉衣正如它的名字,用金丝作为缕线,用玉石作为衣壳,金缕玉衣的最大的特征就是:贵!

还有降温、好看。

但需要的功能就是降温,要知道,遗体会出现腐败,根源是适宜的温度下,空气中细菌微生物对人体的分解,但只要控制住了温度,那么这一切的速度都会“减缓”。

是不是听来很像平时用的一样东西?

没错的,作用就等于是冰箱。

用金缕玉衣的汉朝人算起来也是不少,可是后来却便宜了盗墓贼,有史料记载的,那就是曹操,喜欢挖东家祖宗的坟墓,筹集军费来打仗,刨大汉祖宗的坟来保卫大汉江山,那真的是怎么说怎么讽刺。

就因为曹丞相干了这件事,让曹丕建立了魏朝后,下令废除“厚葬”,不允许这样干了,原因就是不想成为这些后世军阀们的“小金库”,要是没钱了都学魏太祖个个来刨坟,那气运之说更是置若罔闻了。

而在汉朝之后,又有了新蜕变的“入殓”技术,是在宋朝。

宋朝商业发达,是对盛唐链接中亚、东南亚贸易的延续,在唐朝后期,大量的外国香料进入中国市场,那个时候变成了“香药”,就是可以吃可以敷,还特别香,这一度成为了中药的魅力所在,即便是如今,都是少有。

宋朝太祖赵匡胤下葬的时候,就曾被“高级”处理过,关于他的肉身反腐啊,棺材啊,都是上上之选,那么他的“入殓”水准高低又不是靠文字就能展现出来,后人怎么得知的呢?

理由也很简单,宋太祖的“坟”,被人家刨了。

在南宋末年,一个叫“朱漆脸”的盗墓贼就顺利地摸入了宋太祖的陵墓,对宋太祖陵墓里的金银财宝、首饰、殉葬品进行偷窃。

但偷到了开国太祖的头上了,朱漆脸又岂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盗墓贼,他的志向乃是偷更多的财宝,于是他就爬到了宋太祖的身上,想把宋太祖身上的衣服都拿走,他看到宋太祖的面容保持还算完整。

要知道,那时候赵匡胤都驾崩了上百年了,可见这些香药的质量多么高级,正在朱漆脸端详得入迷之际,忽然宋太祖一口“黑水”吐了出来,吓得朱漆脸落荒而逃,他一度以为是“毒水”,准备等死。

后来才发现,这些黑水,就是当年为了保证宋太祖尸体内部的“防腐”所灌入的一种特殊药剂,主要作用就是防腐。

因此宋朝的“防腐”技术,是到了一个新的台阶的,比起汉代,是一种根本技术上的超越,汉代执着于“物理降温”,宋朝则就是在细节上做好防腐。

最后一个值得称道的,那就是离咱们最近的“清朝”了。

到了清代,很多生物原理其实都被“朴素唯物主义”所洞悉,虽然平民百姓还是信奉天子气运镇压那一套,但是上层阶级的人,都已经在重视更好的防腐技术了。

清代皇族的“入殓”仪式、的确是最复杂的。

因为满族人以前信奉“萨满教”,他们认为殿中有“神”。

那么这个“神”是怎么来的?

要不就是天上派来守卫人间的,要不就是皇帝老祖宗所化身。

因此,在清代,皇帝、皇后驾崩后,是要在宫殿“停宫”一段时间的,为的就是给族人、文武百官祭拜,并顺便留下自己的精气神在这座宫殿里,化身“神”,镇压气运。

说起来很玄乎,其实就是封建迷信。

但为了配合这种说法,清朝人是很尽力的。

首先是“物理降温”。

对于遗体,他们会先用“冰水”降温,而后会用水银进行一次处理,而香料这些东西,也是必然有的,但却不是主流,最重要的,还是“棺材”的材质选择。

当年有“金丝楠木”很出名,这一直是大清皇族的至爱。

金丝楠木价格昂贵,属于是无价之宝,因为它的密封性极强,所以受到了皇族的喜爱,因此清朝皇帝一般都指定金丝楠木作为“梓宫”(指皇帝、皇后的棺材),经过此前的“防腐”处理,一般来说,根本不会发生臭味四溢的情况。

也就是当时没有真空抽气技术,不然的话,就大清这些技术逻辑而言,把皇帝的棺材变成“真空包装”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真正防腐的最好技术,就是真空,只要不接触空气中的微生物,腐烂的可能性几乎于无。

再大清历史上,梓宫放置时间最长的,就是孝庄太后。

因为孝庄自己的遗愿,让康熙不要放她与皇太极合葬,康熙为难住了,只能先搁置祖母的棺材,让后人想办法。

这一放,就放了三十多年,时人去祭拜啊,打理啊,没有说闻到啥异味,可见金丝楠木的密封性多强,而到了雍正时期,才又给孝庄盖了个陵寝安葬。

而雍正刚登基那会,因为弟弟胤禵的事情,他的亲生母亲乌雅氏死活不愿意当太后,所以乌雅氏去世后,雍正把自己母亲的梓宫放在太后的宫殿中放了好久,直到旁人建议雍正不要这么对自己的母亲,才匆匆下葬了。

反正对于古代这些关于皇帝的“入殓”来说,一直都是那个时代最顶尖的技术,他们害怕的不是梓宫里的尸体发臭,而是礼法不妥当。

对于已经逝去的皇帝本人而言,他更是做不了任何决定,反正两眼一闭,这身体给人家如何摆弄,就不是他能够控制的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