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发明标点符号?

发布时间:2022-02-21 / 作者:清心寡欲

我们都知道,古代人写作多是文言文,而且教育小孩“句读”,还有现在依然有一些不知如何准确断句的古文,既然如此,为什么没有像西方一样发明标点符号呢?断句不易,那随着语言的发展,标点符号的出现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啊,即便没有标点符号也应该在断句处空格吧,看一些书法作品都是一股脑儿写下来。


古汉语没有"标点符号"确实是古人在发明汉字时候的一大"疏忽";为了弥补没有标点符号的遗憾或者说避免产生歧义,古人"发明"了一种"补救"方法,那就是"句读",说白了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断句"。

古代教育中除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著作以外,还有一门叫做"小学"的课程,专门教授训诂学也就是汉字的字义以及用法

"小学"教育还包括"句读";(读,读作"豆")

句读,也称"句逗"。表示文章中语意已尽的地方为“句”,语意未尽须停顿的地方为“读”(dòu)。书面语上用圈(句)和点(读)来标志。

"句读",说白了就是"添加标点符号";这个工作从西汉就开始了;比如说汉 朝人何休 在《<春秋公羊传解诂>序》中说:“援引他经,失其句读。”

唐 代大诗人、文学家韩愈在 《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这就是说,除了"传道受业解惑"以外,老师还应该教授学生如何"句读"(断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我言君不通,今益验矣。句读尚不知邪?” 鲁迅 《花边文学·点句的难》:“常买旧书的人,有时会遇到一部书,开首加过句读,夹些破句,中途却停了笔:他点不下去了。”

至于现在通行的汉语标点符号是民国时期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除了句号、逗号、顿号、双引号单引号以外,还有什么"冒号、感叹号(省略号",下划线等等,非常繁杂;常常让人诟病;因此就有人开始"怀念"古汉语没有"标点符号"的日子!

没有标点符号的汉语文书必然会引起各种歧义或者说误读;所以说汉语应该规范,不仅仅书写汉字应该规范,汉字的行文更加应该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现在几乎所有影视作品当中人物的对白都有字幕,然而所有这些字幕全部都没有加上标点符号;朋友圈里留言或者对话也完全没有标点符号;其实这些都是"不严谨"的做法,应该尽量避免。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