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德战争中,有关“苏联军队四个人才有一支步枪,两个人用一把枪”的传言是真的吗?

发布时间:2022-02-24 / 作者:清心寡欲


这种传言主要是被两个电影给渲染的,一个是好莱坞大片《兵临城下》,一个是韩国电影《登陆之日》。

下图,《兵临城下》中,没有给配武器的士兵穿越伏尔加河,一下船就立即被政委轰入战场。
电影《登陆之日》,苏联俘虏的日本关东军战俘被强行拉到了苏德战场当苏联红军的“炮灰”,也是几个人一支枪,还因为武器不足,发生了激烈的哄抢(下图)。
《登陆之日》,由关东军俘虏组成的红军炮灰部队,注意:三人冲锋,只有中间这个拿着一只步枪。

事实上,苏联从诞生起就一直被敌视,世界各大国均视其为“异端”,恨不得灭之而后快。苏联自身的危机感也非常强,一直感觉“有刁民要害朕”,几十年如一日的勒紧裤腰带,不管不顾的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工产业,不断的扩充军备。

所以,照理说,二战时的苏联,装备好先不说,绝对是管够的。

当然,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前面电影中反应的几个人用一直枪的情形的确很夸张,但也不是完全凭空臆想出来的。

这种情况,如果放在1941年夏秋之际的苏德战场上,比如41年的基辅战役,还算是比较真实。但两部电影描述的都是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时的情形,这个阶段,如果再说苏联的轻武器,尤其是步枪不够用,那的确是有点“黑”苏联了。

苏军没枪用的现象主要发生在1941年夏天,德国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刚开始阶段,部分地区枪支短缺的现象一直延续到了到了11月。

这是因为,德军“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之初,德国大纵深穿插的机械化部队的闪电战,打了苏联个措手不及。德军势如破竹一般连夺基辅、明斯克、里加、哈尔科夫等多个重要城市,包括乌克兰在内的莫斯科以西的苏联最精华、人口最密集、工业最发达的欧洲地区,主要工业城市,大部分都已被德国攻占。

这种情况下,士兵们顶不住了,可以迈开腿,赶紧的往东,向大后方撤退;但是,那些武器、弹药库还有生产军备的工厂、工业基地没着长腿,没办法自己撤退自己,也不不像装甲武器,可以被开走。

而且弹药和武器是分开放置的,动弹药需走比较繁琐的手续——上级主管领导层层批文签字(社会主义特色嘛,放现在,我们单位要花十块钱以上,也得主管院长签批才行)。在闪电战的混乱局面下,大家谁都顾不上谁了,上哪去走手续?

在官僚主义风气和大清洗的阴影下,没有上级批文就擅自行动,一旦追究起来,必然要上军事法庭,然后直接枪毙或者全家扔到西伯利亚挖矿、哈萨克斯坦去放羊。

因此,在闪电战的威力下,苏军一时间扛不住,也找不到领导签字,导致了大部分军备和工业基地都落入了敌手。搞得苏德开战的头几个月,出现了轻武器短缺,几个人一支枪的局面。

但是,到了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时,苏联已经从被打得措手不及的“闪电战”中缓过来了;加上苏联还有着高效的国防动员机制,战时生产效率不是一般的高,各个军工厂都在高速运转着,甚至出现了工人饿着肚子,活活累死在生产线上的“光荣事迹”。所以,在《兵临城下》和《登陆之日》的1942-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轻武器已经能满足前线的基本需求,特别是波波莎冲锋枪,斯大林格勒战役时,补充的数量足以人手一只(当然,实际上不可能每人都能拿到冲锋枪)。

而且,斯大林格勒更是有全苏联最大的兵工厂,有着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而在开战最初的几个月,苏联已经花大力气把城中的一些工业迁入了乌拉尔山以东的大后方。在高效的国防动员机制下,留在城区的那部分,在巷战中都还坚持着生产,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补给。

不过,的确有个别地区的弹药补给出现了奇缺,这也是巷战中的正常情况。

斯大林格勒战役多数阶段就是一个个街区、甚至一个个房间的“巷战”,而巷战的主角就是轻武器。在对方强势的火力点下,有时弹药的运送补给还真成问题。在巷战的最后阶段,因为弹尽粮绝而就义或者被俘的情况也是有的。

但是,注意,不是枪支等轻武器不够用,只是弹药补给问题;而且,多数发生在巷战的最后阶段,并非前面电影中描述的,开战之初,就把赤手空拳的士兵赶下车船。

所以,关于二战苏联军人“几个人用一支枪”的说法和演绎,的确有虚构之嫌。

最后多说几句,前面提及的两部电影中,除了着重演绎了几个人用一支枪的情形外,还有一个相似之处——战场上都有嗷嗷叫唤着,挥舞着手枪“督战”的疯狂政委。

《兵临城下》更是夸张,除了用手枪把士兵轰下运兵船的花白头发政委外,还重点特写了个大眼袋的中年油腻政委,架个机枪,嗷嗷叫着在后面扫射自己人(下图)。
平心而论,这俩电影真的“黑”了苏联政委。

战争初期的成建制大规模的官兵投降,急坏了斯大林,为了避免更多的苏联官兵投降,斯大林在1941年8月16日签署了著名的“270号命令”。命令说:“任何开小差或是向敌军投降的官兵,都被视为叛国罪,各阶层官兵务必战斗至最后一刻。如果指挥员或者政委不积极组织击退敌人,而是选择向敌人投降,可以用一切办法消灭他们……”

于是,苏联政委成了个可怕的存在,负责督战,执行“270号命令”。这个情节在各类影视作品中被不断演绎,甚至被妖魔化。而对手德军的规矩是,被俘的红军政委不用审判,直接就地枪决。

所以,政委上战场都是抱着必死的心态,总是带头冲锋,乌拉乌拉一通鼓动,身先士卒,真正玩命打,用血肉之躯保持着苏军旺盛的战斗力。因此,在卫国战争中,政委的死亡率一直位居榜首。

此外,射杀逃兵的行为也与刚烈的战斗民族鄙视投降的心理有关,比如斯大林曾放出的狠话——“我们苏联没有俘虏,只有烈士”。

而且,斯大林自己也实践了这句话,他的长子雅可夫在1941年的斯摩陵斯克战役中被德军俘虏(下图),给关进了集中营。
到了1943年,希特勒提出用雅可夫换保卢斯元帅(在重围之下,投降苏军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前线总指挥)的要求,被雅可夫爸爸——斯大林毫不犹豫的拒绝了,紧接着又放出了一句狠话:“我不会用一个将军来换一个士兵。”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