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76岁惨遭灭门70余口,究竟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22-02-21 / 作者:清心寡欲


李善长:“陛下,臣冤枉!”朱元璋:“狡辩没有意义。”李善长:“臣有三块免死金牌。”朱元璋:“你欺君、大不敬、包庇、谋逆、结党……免你三死,还要死N次才够。”李善长:“臣为你服务了37年呐。”朱元璋:“在地下等着朕,继续赎罪。”

李善长跟朱元璋是老乡,是个读书人,却不务正业,不好好读“高考教材”,就喜欢研究法家的谋略。所以,他混到39岁依然是个籍籍无名的白丁。

一切都像是上天安排好了的,李善长39年磨一剑,似乎就是为了等老朱这个仗剑天涯的绝世高手。

至正十三年,老朱率军攻打南下滁州,半路上李善长如同神仙哥哥飘然而至。老套的版本再次重复上演,朱元璋请教:“天下纷乱,怎么才能平定呢?”李善长轻捻长须,摇头晃脑地献上李版“隆中对”:

“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

李善长的“滁州对”跟“隆中对”差异其实很大,他不谈战略,而是给了老朱一册作业本:“来来来,照刘邦同学的作业抄。”

老朱没上过学,跟着郭子兴“闹革命”不是出于“阶级觉悟”,而是为肚皮所逼,所以从来没想到过自己居然还有可能跟刘邦平起平坐。

李善长太牛了,一句话就给曾经的叫花子描绘了一幅伟大的蓝图。所以请记住,说话能不能入耳不在于多,而在于“语锋”够不够锐利。

其实李善长的这段话还有一个妙用,它把朱元璋推向刘邦的同时,也暗中让自己成了“萧何”。果然,老朱就是这么认为的,你很难否认,这里就有心理暗示的作用。

客观讲,李善长丝毫不逊色于萧何,他除了充当朱元璋的钱袋子外,还能偶尔在战场上偶露锋芒。

比如,李善长留守和阳县城时,遭到了元军的偷袭。当时城中的主力已经跟朱元璋出征,只留下了少数老弱残兵。一般人能做的无非以下两个选择:或弃城逃跑,或坚守城池玉石俱焚

李善长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他主动出击,半路伏击元军,结果还真把元军打懵了。把一把烂牌打出了同花顺的效果,这不光需要勇气,更需要超凡的智谋。

老朱当时还是郭子兴的跟班,一条龙给一条虫打工,关键这条龙还没有长出龙鳞、龙爪,这种关系不好处。李善长把大老板和二老板之间微妙关系摸得门清,他一边坚定地拒绝大老板的引诱,一边给二老板出主意,如何在夹缝中生存。

人际关系的协调,是李善长又一个优于萧何的地方。当初萧何虽然地位高,但是武将们并不服气,虽然都是老乡,他被丰沛集团孤立起来了。

而李善长则不然,老朱集团内部有什么内部矛盾,李善长充当了润滑剂的作用,他总能弥合矛盾,还能不断为这个团队增加新的血液。

所以,当朱元璋穿上龙袍后,册封李善长为“六公”之首时,竟然没有一个人反对,包括落选的汤和。(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后期,只要朱元璋出征,李善长就相当于监国,大小国政一人独断,都不需要请示朱元璋。大明建立后,李善长也不出意外地当上了左丞相,统领中书省。

为了显示对李善长的信任,老朱赠送李善长三块免死金牌,其中两块给他自己,一块给他的儿子;又将自己的长女临安公主嫁给李善长唯一的儿子李祺。

两家都好成一家了,老朱又为啥翻脸,杀了已经退休在家养老的,76岁高龄的亲家?

李善长一脸悲愤:臭和尚不要脸,他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

朱元璋翻身做主人不容易,家业太大总担心一夜回到解放前,所以他的忌惮心理特别强。从坐上龙椅开始,他就小木鱼敲个不停:都给老子安分点!

大臣们被迫天天学习老朱的大作,今天学《铁榜文》,明天学《资治通训》,后天学《臣戒录》、《志戒录》,目的就一个:警钟长鸣。

这还不能让他放心,于是他又组织锦衣卫,把大臣们看得死死的。当然,反面典型必不可少,于是一大批官员倒下,连骇人听闻的“剥皮实草”都在大明帝国上演了。

人越是怕鬼心里越不安,老朱觉得不弄出点大动静,不足以镇住这些自以为是的文臣武将。于是李饮冰、杨希圣、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一个接一个倒下,数量一次比一次多,分量一个比一个重。

李善长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胡惟庸的附逆。老头哭了,虽然胡惟庸是俺推荐的,虽然他和俺有亲属关系,可俺早就退休了养老了,俺这么大岁数哪里承担得起谋逆的大事?

可御史台、大理寺那帮官员太有能耐,把胡惟庸一次一次跟李善长沟通的经过捋得清清楚楚,李善长说的每一句话写得明明白白,弄得跟真的似的。

有个叫王国用的官员都看不下去了,他冒死给老朱上了一道奏折:以李善长的地位已经到达人臣的顶点,他干嘛参与胡惟庸的谋反?胡惟庸还能给出更大的价码吗?再说了老头都快八十岁了,他还有那个精力吗?老头不是三岁孩子,得天下的艰难他比谁都懂,可能用身家性命赌不靠谱的东西吗?

总之一句话:皇上你这个谎编得不圆!

李善长心里说:他就是要用我的脑袋,来镇住那些有野心的人,活了一辈子我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个附加价值!

朱元璋一脸愤怒:死老头不自觉,他拿我朱家天下当提款机!

老朱显然不认同:少来,就你脑袋值钱?汤和我怎么不杀?都是你不自觉,搞不清主仆关系,非要自作多情地认为朱家天下有你的一半,当大明是你的提款机呐?

原来,自从确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后,李善长开始飘了。为了揽权,他一边排除异己,一边四处伸出触角。

明初中书省的几位大佬,先后遭到李善长的排挤和打压,李饮冰、杨希圣就死在他手上,刘伯温曾经被李善长当众辱骂,被迫辞官还乡。

杨宪、汪广洋两位朱元璋看好的丞相人选,都与李善长水火不容。虽然这俩人都倒在了李善长前面,但李善长的专横跋扈,已经让老朱心生厌恶。

洪武四年,趁李善长生病,老朱毫不犹豫地打发老头回乡养老。

临安公主嫁给李祺,按规矩李善长父子应该谢恩,可爷俩居然都忘了。正赶上老朱身体不好,汪广洋乘机进言:“陛下您都病了十几天了,李善长居然不来探视,毫无人臣之礼。李祺大婚都七天了,也不来向您谢恩,爷俩大不敬呐!”

老朱正在烧心,被汪广洋一挑拨火就起来了:削李善长年禄一千八百石,以示警告。

如果李善长能学到萧何的一点自保术,他就应该读出这些不祥的信号,也不至于落到后来的下场。也不怪他,李善长学的就是法家权谋之术,生命不止奋斗不休,所以即便退休了也要发挥余热,刷自己的存在感。

他发挥“传帮带”的好作风,不遗余力地将胡惟庸拱上相位。工作之余也不忘家庭建设,为了营建豪宅,他不顾汤和的提醒,依然调拨300名士兵参与他家里的工程建设。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倒台了。看在以往的情分,老朱没有牵连老同志李善长。皇帝开恩,不代表他心里没想法,你李善长应该自觉一点,主动找领导承认错误,感谢领导的宽大为怀嘛。

可李善长似乎忘了他曾经跟胡惟庸打得火热的事实,装傻充愣,用沉默跟胡惟庸划清界限。这件事搞得老朱很生气:我原谅你,你倒会端架子啊,请不动你是吧,你等着。

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沉渣再起,胡府有个叫丁斌的人被卷了进去。这位丁斌,正是李善长的亲戚。按理来说,李善长应该避嫌,可他却主动撞枪口,找到老朱,希望能对丁斌网开一面。

这一脚踩进去,李善长再也没拔出来。老朱冷笑一声:逮捕丁斌,严审!这一审,拔出了丁斌这棵萝卜,接着就带出了李善长这坨泥。

李存义一脸愧疚:二位别吵吵了,都是俺爷俩坑了俺哥!

别人家的爹是用来被儿子坑的,可李善长没被儿子坑,而是被弟弟坑了。李祺和临安公主都是好孩子,夫妻俩也很和睦,朱元璋经常会给李祺派点赈灾之类的任务,小伙儿总能交出满意的答卷。

因此李善长遇害时,李祺和临安公主,以及他们的两个儿子都保住了命,只是被剥夺了爵位继承权,流放到“郊区”江浦生活。

实际上“受灾”最严重的是李存义一家,包括李存义,以及他的两个儿子,七十余口人全被处死。

李存义跟他哥一样,早就追随朱元璋立下大功,并官拜太仆寺丞。他有个儿子娶了胡惟庸的侄女,因为这层关系,李善长竭力提拔胡惟庸,也让李家跟胡惟庸扯上了斩不断的瓜葛。

按胡惟庸案审理呈报的案卷来看,李存义父子是胡惟庸的铁杆,当初就他们代表胡惟庸,怂恿李善长参与谋反。

后世史学家普遍认为这是冤案,但如果没有李存义,李善长断然不会被扯上胡惟庸谋反案。

所以,李善长76岁不得善终,首先朱元璋的忌惮心理要承担首要责任,其次李善长的不知收敛纯属自酿苦果自己饮,最后包括李存义在内的亲戚部众,也是把李善长推向绝路的凶手。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