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擅长的飞白书是什么?为什么后世很少提及?

发布时间:2022-02-24 / 作者:清心寡欲


北朝王愔在《古今文字志目》中列了三十六种古书,其中最后一种便是“飞白书”,唐代书法家韦续也将飞白书列在了他的《五十六种书》中,可见,飞白书就是一种特殊的书法体。

《辞海》中对“飞白书”一词的解释为:飞白是一种特殊风格的书法,相传东汉灵帝时修饰鸿都门,工匠用刷白粉的帚鞋子,蔡邕得到启发,作飞白书。这种书法,笔画中丝丝露白,像是枯笔写成的模样,汉、魏宫阙题字,曾广泛采用。

《词源》的解释又有所不同:飞白,汉字书体一种,笔画露白,似枯笔所写。

但无论如何,飞白书是一种书体,这是没有疑问的,但飞白书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书体,也就是它的具体形态如何,传世的文献中论述得却较为笼统和模糊。



“超工八法,尽奇六文。鸟企龙跃, 珠解泉分。轻如游雾, 重似崩云。锋绝剑摧, 惊势箭飞。差池燕起, 振迅鸿归。”

南朝鲍超在《飞白书势铭》中是这样形容的。

南朝宋刘劭的《飞白书势铭》却这样说:“鸟鱼龙蛇, 龟兽仙人。蚊脚偃波, 楷隶八分。”

这俩人对飞白书的形态是以一种极其抽象的比喻方式来加以描述的,显得难以把握。另据《尚书故实》载“

蔡邕飞而不白,羲之(王羲之)白而不飞。飞白之间,在卿斟酌耳。

同时,《书断》中列举了一大堆擅长飞白的书法家,而这些书法家皆工隶书和飞白,飞白之间,是不是说明飞白其实就是隶书的一个变种?

无论飞白书到底是怎样的形态才算真正的“飞白”,笔者在这里就不讨论了,这个问题扑朔迷离,难以解释清楚。接来下就说一说飞白书的历史。



飞白书出现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唐宋时盛极一时,明清走向衰落并绝迹。这便是飞白书的历史脉络。

飞白书作为一种书法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席之地,历代擅长飞白书的书法家很多,清代陆绍曾的《飞白录》中就收录了从汉到清的飞白作者102人至多,从蔡邕到王羲之、王献之都有,而真正把飞白书推向大成的,是宋太宗和宋仁宗。

其实,飞白的发展史很奇特,帝王们尤其重视及实践。隋炀帝幸江都的时候,用“”“飞白”题了二十个字送给宫女:

我梦江都好,征辽岂偶然。但留颜色在,离别止今年!

唐太宗也善于飞白,经常在群臣宴会上以飞白留书,武则天也是个飞白高手,她的作品《升仙太子碑》的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个字就是一飞白体写的。

《宋史》中多有记载宋太宗经常以飞白书题字赐予大臣,宋仁宗更是飞白书个中高手。飞白书之所以在宋时盛行,几乎取得了与篆隶楷草等书体的同等地位,除了它艺术性和实用性之外,更重要的是皇帝们赠书大臣几乎都以飞白书而写,从而成为了一种特别的书体。



然而就是这种在唐宋高度繁荣的书法,却在明清之后衰落乃至绝迹,更让人难以找到答案的是,飞白为何会在明清就这样匆匆淡出了书坛?

或许是时代审美的变化,明清时期的书法审美取向更接近与当代,以今天的标准去想象飞白书,现在的人们未必能够欣赏得了,不管是王羲之、欧阳修、苏轼如何推崇。毕竟,审美标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现代人不可能停留在魏晋或唐宋时期的审美观上,明清人也是一样。飞白书“丝丝露白”,如果每一笔都这样,那似乎过于单调和苦涩了。如果你喜欢墨气淋漓的行草,那么估计对飞白是不怎么感冒的。

而且,飞白在明清以前最大的作用其实就是题字,明清以后已经出现了近于现代专用题匾的美术字的广泛运用,在功用上已经没有价值,至于抒情,似乎草书更具效果。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或许飞白的绝迹还有着其他的原因,或许读者们还有更深次的思考,为我们揭开这个谜团。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