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刘禅下令清查其家产,得知了什么真相,使他大怒当场摔杯子?

发布时间:2022-02-21 / 作者:清心寡欲


据说,刘禅在抄了诸葛亮的家后,拿到了所谓的抄家清单,这才气的当场摔了杯子。


但需要说明的是,刘禅对诸葛亮抄家清算,完全是后世杜撰出来的桥段,没有任何证据和史料,来证明刘禅干过这件事。

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刘禅没动机和没必要。

有不少人认为,诸葛亮在刘备托孤之后,在蜀汉大权独握,而后主刘禅因为资质愚钝,再加上能力不足,因此,就成了一个“傀儡”皇帝。


支持这种理论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刘禅在登基时,只有十七岁,虽说十七岁在古代已经不算小,江东的孙策17岁就已经护送父亲遗体回家,但刘禅并非孙策,他只是一个资质平庸的年轻人。

正是因为如此,刘禅在接过蜀汉的权杖后,选择了“政则葛氏,祭由寡人”。

之所以刘禅会这样选择,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父亲刘备在临终前,拉着他的手郑重交代,要他“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要儿子刘禅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诸葛亮。

另外一个原因,是刘禅没得选,父亲早已把蜀汉的大权托付给了“相父”,甚至还给诸葛亮许下了“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庄严承诺。

所以,年轻的刘禅登基之后,能做的,只有一切“但凭相父做主”。

基于上述两点,就有后世之人认为,刘禅这哪里是做皇帝?分明就是一个“傀儡”,蜀汉也从刘备死后已经不姓刘,而是诸葛的天下。

除此之外,诸葛亮在刘禅登基后的所作所为,也是原因之一。

数次北伐就不用说了,还有什么诸葛亮“甲仗百人入殿”,以及他担任益州牧,甚至,就连刘禅娶媳妇儿这件事,诸葛亮都要插手管一管。

总之就是,诸葛亮的所作所为,在不少人眼里,分明就完全是把刘禅当成了一个木偶。

鉴于此,就有人“以己度人”,认为刘禅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积压了一肚子怨气,而诸葛亮一死,刘禅就忙不迭地对他进行清算,从而发泄心中的恨意。


这种理论的最直接证据,就是刘禅在诸葛亮死后干的两件事。

第一件,禁止蜀地官员为诸葛亮奔丧。

刘禅禁止官员给诸葛亮奔丧这件事,在史料中确有记载,当时,赋闲在家的谯周,听说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前去吊唁,结果他刚吊唁完,刘禅就下达了禁止大臣前往奔丧的诏书。

“亮卒於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三国志.谯周传》

第二件事,不同意给诸葛亮立庙。

诸葛亮死后,蜀地不少官员以及百姓,纷纷上书,请求为诸葛亮立庙,但刘禅全部驳回,理由是违背礼制。

为此,蜀地的百姓们,只能是趁着四时节气,偷偷在道路边上祭奠诸葛亮。

“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襄阳记》

禁止奔丧,不同意立庙,正是这两点,让不少人认为,刘禅这样做一来是发泄怨气,二来是为了消除诸葛亮的影响,从而树立自己在蜀地权威。


鉴于此,才有了刘禅在诸葛亮死后,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抄家清算的桥段,目的就是为了佐证刘禅在“解放天性”后,所作出的“报复”举动。

那么,刘禅对诸葛亮真的就充满恨意吗?我看未必。

先说抄家清算,前文也讲过,没有任何证据和史料表明,刘禅曾经干过这件事,他不可能也不会去干。

为什么呢?因为抄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我们在看一些古装影视剧时,经常会看到某个大臣因为惹怒了皇帝,被皇帝下令抄家,而随着皇帝的一声令下,一群如狼似虎的官兵,就气势汹汹的冲向这名官员家里。

之后,就是各种鸡飞狗跳,哭声连连的场景。

但很负责任地告诉你,古代的抄家,可不是这么抄的,至少,不会是皇帝一声令下就马上进行抄家的。

一般来说,要清算一个位高权重的大臣,需要先做几件事,第一是清理这名大臣遗留的人事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剪除党羽”,把这名大臣曾经的门生故党,该调任的调任,该免职的免职。

之所以要先做这一步,是因为如果不把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料理清楚的话,就会在接下来的清算行动中,因此波澜,从而威胁到朝堂的舆论,影响稳定。

只有把获罪大臣的关系清除干净,才会不受干扰地进行下一步工作。

在此之后,就是褫夺官职,收回爵位,最后才是查抄家产,并缉拿家属等相关人等入狱,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抄家流程。

远的不说,就是距离三国较近的西汉汉宣帝时期,权臣霍光死后被人告发谋反,汉宣帝在处置时,就是按照这一流程进行的。

不是说这个流程有多好,而是在必须这样做,包括在三国之后的若干个朝代同样如此。


说完了如何抄家,再回头看看刘禅,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对诸葛亮做过类似这样的事情,所以,清算诸葛亮也就无从谈起。

最有利的证据,就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就是刘禅养大的。

诸葛亮死的时候,诸葛瞻也就七八岁的样子,还是一个冲龄幼童,而刘禅责无旁贷地对诸葛瞻尽心培养,并且,在诸葛瞻十七岁的时候,刘禅还将女儿嫁给了他。

也就是说,刘禅是诸葛瞻的老丈人。

如果刘禅要清算诸葛亮的话,为何他会对诸葛瞻如此厚爱,不仅尽心培养,还把闺女嫁给了他,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明朝时的张居正,对朝廷的贡献够大吧,但他死后,万历是怎么做的?差一点将张居正开棺鞭尸,而张居正的家人,要么自尽,要么饿死,流放都成结局不错的。

但这种手段,刘禅可是一样都没有用在诸葛亮身上。

并且,在诸葛瞻娶了公主后,刘禅安排他出任官职,从十八岁担任羽林中郎将开始,一路火线提拔,到了诸葛瞻三十五岁时,已经官至都护卫将军,并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

这是什么概念,完全是把诸葛瞻当自己亲儿子一样,去培养提拔的概念。

假如刘禅对诸葛亮充满恨意,并有心清算,他这样栽培诸葛瞻,完全是有悖自己的理念,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刘禅自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要清算“相父”。

至于说刘禅禁止官员奔丧和不同意为诸葛亮立庙,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诸葛亮在死的时候,职位是益州牧,也就是益州的最高长官,益州的大大小小官员,从行政级别上来讲,都是诸葛亮的下属。

而在汉朝时,有这么一个说法,叫做“二元君臣观”。

什么叫做“二元君臣观”呢?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在汉朝的君臣关系分为两层,第一层是皇帝与天下臣民之间的君臣关系,另一层是像刘备、孙权这样的“主公”,与所辖官员的君主关系。

汉朝的皇帝是君主,但刘备、孙权这样的人,也是君主,区别在于汉朝皇帝为先,刘备等人为后。

但不管谁先谁后,从法理上讲,刘备的属下,既是刘备的臣子,同时也是汉朝的臣子。

这就叫“二元君臣观”,那么,这又和诸葛亮有什么关系呢?


前文讲过,诸葛亮死时担任着益州牧,而这对于益州的官员来说,诸葛亮就是君主(参照刘备的益州牧),双方是属于君臣关系,而君主去世,作为臣子就必须前去吊唁。

这就是为何政见一向与诸葛亮不合的谯周,为何会麻溜儿跑去为诸葛亮吊唁的原因,因为他当时的职位是益州劝学从事,是名副其实的益州官员,于礼法他必须得去。

当然,若是只有益州的官员吊唁倒也罢了,关键是诸葛亮在生前可不止担任益州牧一个职位,他还兼任蜀汉的丞相、尚书事等职。

而按照礼法,担任这么多官职的诸葛亮去世,那么蜀国几乎所有的官员,都要前来为诸葛亮吊唁。

刘备去世,蜀国上下吊唁情有可原,但诸葛亮再怎么说,都是一个臣子,要是弄成这种阵仗,后果可想而知。

而这一点,诸葛亮在生前就已经想到,他为了不逾越君臣之礼,早已交代在自己死后进行薄葬。

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三国志.诸葛亮传》

有了诸葛亮的交代,向来对“相父”言听计从“的刘禅,自然是不敢违背他的意思,同时也是为了完成诸葛亮的意愿,这才禁止蜀国官员进行大规模的吊唁活动。


而不同意为诸葛亮立庙,则是出于当时形势的考虑。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在民间的名气极大,不仅是现代如此,在当初的蜀汉,更是如此,蜀汉军民对他的爱戴达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

如果为他立一座庙的话,那香火肯定不用说就是相当旺盛。

但是别忘了,当时在蜀汉的根据地成都,刘备的太庙可是在那里,并且,这座太庙里,还供奉着两汉的历代皇帝(因刘备以汉室后裔自居)。

如果诸葛亮的庙立在成都,那么蜀汉军民就会大量祭拜诸葛亮,届时,作为实际皇帝的刘备以及历代汉帝的庙宇,则会相对冷清。

这样的场景,想想都觉得尴尬,并且从君臣之道来说,也确实不合适。

并且,在全民都祭拜诸葛亮的情况下,作为皇帝的刘禅,是去还是不去?可以说,是去了也尴尬,不去也尴尬。

这些情况,刘禅都是有考虑到的,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他才会不同意为诸葛亮立庙,而中书郎向充等人提议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宗祠时,刘禅这才欣然应允。

”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以崇正礼。”於是始从之。“---《襄阳记》

可能有人会觉得刘禅的顾虑有些杞人忧天,别的不说,就看今天的成都武侯祠,要知道,成都的武侯祠,实际上正式的名字叫做”汉昭烈庙“,昭烈是谁?是刘备,也就是说,这里是刘备的庙。

但就是因为诸葛亮的名气太大,所以大多数人都会把这里叫做武侯祠。


回到正题,综上所述,刘禅从来没有对诸葛亮进行过清算,也没有对其抄家,毕竟相父在他心中的分量太过重要,并且,就诸葛亮那点儿可怜的个人财产,真没什么可抄的。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