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忠孝》第五章,常与常取,讲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2-02-24 / 作者:清心寡欲

红林悟道


红林悟道《韩非子-忠孝》第五章 常与常取

红林悟道《韩非子-忠孝》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何为明君贤臣,这里“明贤”是世俗世界的明贤,明是聪智,贤是道德。聪智表现在手段上,道德表现在修为上。

君主的“明”在于如何管理朝臣,韩非子认为“能畜其臣”。蓄,意思是指积聚,储藏,保存等,用在管理臣子上,就是能够控制朝臣,“控制”不是贬义,而是管理,不出问题,好的表现在于思想一致,行动一致、遵规守矩,服从管理,尽职尽忠。而臣子的“贤”表现在“明法辟、治官职以戴其君” 彰明法律、治好官务来拥戴君主。韩非子讲得很务实,君主不需要愚忠的臣子,也不需要耍嘴皮子的忠臣,君主需要的是用“干实事”来拥戴君主的臣子,具体表现就是彰明法律、治好官务,一个词就是守法尽职。

君主之明在于御人之术,这是战略层面的考量,也就是选人用人;贤臣之法在于为人之法,这是战术层面的考量,也就是个人修为。韩非子关于明君贤臣的论述不可谓不务实,不世俗。中国文化的精髓是用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先出世再入世,做事就很灵光,因为没有欲望与私利的束缚与控制,自然会全身心的投入事物本身。现代教育并没有教会我们“先出世,再入世,后做事”的思想,而是一直用世俗观念教导,物质与财富观太重,财富成了成功的唯一标准。我们不反对对物质与财富的追求,我们反对的是没有教会人们如何正确地对待物质与财富。

韩非子的“明法辟、治官职以戴其君”就很实在实用,臣子用什么“以戴其君”这是问题的实质,我们在前章也讲过,臣子忠诚表现在“成事”上,事情做不成,整天说忠诚那是假忠诚。臣子的贤忠就是守法尽职。相由心生,外在表现一定是心思所决定的,再能掩饰的表演遇到真枪实弹也只有死路一条。

韩非子讲完明君贤臣后,继续拿尧、舜、汤、武说事。他认为“今尧自以为明而不能以畜舜,舜自以为贤而不能以戴尧;汤、武自以为义而弑其君长。”意思是:现在情形则是,尧自以为明智,却不能对舜加以控制;舜自以为贤能,却不能对尧尽心拥戴;商汤、周武自以为仗义,却杀了自己的君主。

能让舜囚禁尧,做这种僭越之事,原因很多,但有一条是肯定的,就是没有约束舜的制度。汤、周的问题是分封制的恶果,汤周有能力去伐夏桀,归根还是制度上的问题,只不过这个制度是国家体制的设计问题。秦汉之后的中央集权制就很少有地方政权伐灭中央政权的,大多都是外族入侵与民众起义成势后的消灭。

尧、舜、汤、武“弑君曲父”历史,韩非子认为是“此明君且常与而贤臣且常取也。”意思是:这就是自称为明君的却常常失位,而自称为贤臣的却常常篡权的情形。“明君常与”和“贤臣常取”本就是不正常的事,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常与何谓明君,常取何谓贤臣,更是“乱后世之教”的恶果。

教育出了问题,结果自然是恶行不断,就像香港通识教育出问题一样,你都不教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不教爱国思想,不教国家与民族认同,怎么不出事,是一定会出事的,实事也证明了这一点。

【今尧自以为明而不能以畜舜,舜自以为贤而不能以戴尧;汤、武自以为义而弑其君长。此明君且常与而贤臣且常取也。】

从韩非子所讲“尧、舜、汤、武”的故事来看,我们从中应该明确一个概念,一是制度,二是教育。制度要规范与约束人的言行,教育要培育人的正统思想,最起码要有认同感与归属感。不管是国家治理,还是公司管理,都要加强制度建设与文化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做一个真正的明君贤臣。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