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临死前为什么要发下三桩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发布时间:2022-03-13 / 作者:清心寡欲

窦娥冤,她的冤屈在官不在民,为什么要发下大旱三年这样针对百姓的毒誓呢?


窦娥临死前发的这三桩毒誓,第一桩“血溅白练”是为了让自己的冤屈昭示天下,第二桩“六月飞雪”则是为了嘲讽这世界黑白不分,而第三桩“大旱三年”,其内涵就颇为复杂。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其故事渊源借鉴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讲述了一位善良朴实,却又一生充满命运悲剧的底层妇女的故事。

这位一生充满悲剧的女子,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窦娥。

窦娥的悲剧,从她年幼时便已经开始,她出生于一个贫寒之家,在她三岁那年,母亲患上了重病,因无钱医治,最终在贫困交加中撒手人寰,

而母亲去世后,家里也就剩下小窦娥与父亲窦天章。

说起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整部故事的开头,活脱脱是一个落魄书生的模样,身无长物,且无一技之长,最大的梦想就是想靠着读书老博取功名,改变自己的命运。

痴心于功名倒无可厚非,但与此同时由于不善于操持家务,因此窦家的境况每况愈艰,而最终也是因为窦天章,给年幼的女儿窦娥带来了深深的苦难。

因为需要生活,况且年幼的女儿还要吃喝拉撒,但家里却没有任何积蓄,窦天章本人也不会什么营生,所以,囊中羞涩的他不得不向邻居蔡婆婆借贷来维持生活。

最终,两人约定,蔡婆婆借出二十两银子,窦天章则支付相应利息。

当然,这个利息可不低,虽说窦天章明知如此,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而到了还贷之时,连本带利需要 还四十两银子,不出意外的,窦天章没有能力偿还。

没有能力还钱怎么办?那就只能拿女儿窦娥来抵债了。

这便是窦娥悲剧命运的开始,本身三岁丧母之后,幼小的她跟着一个“不靠谱”的父亲,生活就过得有上顿没下顿,这还不算完,如今还要被父亲当做抵债的“物品”。

但事实上,没有人问过她同不同意,有什么意见,当然,她即使有想法,在当时也不重要。

最终,窦娥在七岁那年,一脸懵懂地来到了蔡家,成为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而这一去,就是一生。


这边窦天章在将窦娥送至蔡家后,靠着“卖”窦娥,他不仅清偿了债务,还多得了十两银子,拿着这些银子,窦天章“意气风发”的赶往京城,踏上了赶考之路。

只不过,不知道窦天章在赶考的过程中,有没有想过自己那个年幼的女儿,在蔡家当童养媳的日子里,是如何度过的?

说回窦娥,坦白来讲,窦娥在来到蔡家之后,生活质量相对来说要比之前要好上一些,从蔡婆婆能拿出二十两银子借给窦天章,就知道她算是颇有积蓄,因此,至少窦娥能在蔡家吃饱穿暖。

单从这个角度来说,窦娥来到蔡家,也算是一件好事,至少比跟着她那“不靠谱”的父亲强一点。

到了窦娥长到十七岁那年,蔡婆婆的儿子也到了成年之际,两个年轻人随即在蔡婆婆的见证下结为连理,新的生活也从这个时候即将展开。

如果不是窦娥的丈夫在当年突然去世的话,相信窦娥的一生,至少也能衣食无忧。

但可惜的是,就在两人结婚不足两年,窦娥的丈夫,也就是蔡婆婆的儿子因病去世,留下了年轻的窦娥和年迈的母亲蔡婆婆。

人说一生三大苦,幼年丧父母,中年丧伴侣,老年丧儿女,而这三样,窦娥已经占了两样。

一夜之间,窦娥成了一个寡妇,改嫁是万万不可能的,第一是封建礼数的约束,第二则是窦娥也没地方去,最重要的是第三,蔡婆婆无论怎么说,都对窦娥有养育之恩。

因此,善良的窦娥决定,陪着蔡婆婆,两人相依为命。

但有道是“寡妇门前是非多”,尤其是一个家里还是两个寡妇,所以,就有打着歪主意的人盯上了蔡婆婆和窦娥。

这个打歪主意的人,是当地的一个地痞,名字叫做张驴儿,光是听名字,就知道此人不是个好货,他之所以盯上了蔡婆婆和窦娥,说起来还是机缘巧合。

离蔡婆婆家不远,有一个郎中叫做赛卢医,此人在早些年曾借过蔡婆婆十两银子,借了之后许久未还,如今蔡婆婆年迈,寻思着把这旧账收一收,当做自己的养老金,因此,就找了个机会,亲自登门,找那赛卢医要账。

不过,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个赛卢医欺负蔡婆婆孤身一人,并且家里没有男人撑腰,因此他不仅不想还钱,还意图谋害蔡婆婆。

而就在蔡婆婆将遭赛卢医毒手之际,恰巧张驴儿与他父亲老张头前来抓药,当场制止了赛卢医,从而救下了蔡婆婆。


当然,张驴儿父子救蔡婆婆,可不是出于什么好心,他们一直想找机会占蔡婆婆家便宜,但始终没有机会,而如今救了蔡婆婆,正是他们得逞的最好时机。

所以,张驴儿父子就向获救的蔡婆婆提出一个条件,让蔡婆婆嫁给老张头,窦娥则要嫁给张驴儿。

父子二人同娶新娘,并且新娘还是婆媳,不得不说,张驴儿这个主意,实在是损到家了。

而对于张驴儿的“提议”,蔡婆婆自然是不应允,只不过,张驴儿直截了当地说,如果她不答应,那就勒死蔡婆婆了事。

最终,迫于无奈之下,蔡婆婆不得不委曲求全地答应了张驴儿的要求,而这一答应,便是万祸根源,窦娥最大的悲剧也从此开始。


对于婆婆的委曲求全,窦娥表现出了强烈拒绝,哪里有婆媳二人同时出嫁的道理?更何况,她对这个靠着胁迫想娶她的张驴儿也是极为厌恶,因此,在张驴儿提出非分要求后,窦娥坚决不从,并将张驴儿大骂一顿。

由于没有得逞,还被大骂一顿,张驴儿就此怀恨在心,开始寻思着如何逼迫窦娥就范,想来想去,他想到了一个毒辣的主意。

那就是在蔡婆婆喝的汤里面下毒,只要将蔡婆婆毒死后,孤立无援的窦娥就会从了自己。

说干就干,张驴儿买来毒药,并暗中下到了窦娥做给蔡婆婆的汤里面,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不曾想最终却出了纰漏。

蔡婆婆没喝汤,反倒是张驴儿的父亲老张头把含有剧毒的汤喝了。

如此一来,张驴儿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把自己父亲毒死了,眼见自己弄巧成拙,恼羞成怒的张驴儿随即把杀人的罪名全部栽赃给做汤的窦娥,并一直诉状,将窦娥告到了楚州衙门。

从张驴儿强迫自己嫁给他开始,窦娥就一直处于被动之中,为了保护自己,不惜大骂张驴儿,没想到,如今却仅仅是因为做了一碗汤,就“变成”了杀人凶手。


所以说窦娥真的很冤,而更冤的还在后面。

楚州的知府,是一个贪官,贪官自然是喜欢钱,张驴儿投其所好,提前贿赂了他,因此,楚州知府明知这案子其中必有隐情,但却不管不顾,下令衙役们抓来窦娥,并不断对其折磨,妄图屈打成招,让窦娥认下杀人的罪名。

作为窦娥来讲,老张头并不是她杀的,她自然不会承认,但知府哪里肯放过窦娥,眼见她不招认,就把蔡婆婆抓来,当着窦娥的面一顿毒打。

看到年迈的婆婆被严刑拷打,窦娥再也坚持不住,本性良善的她为了不让婆婆继续受罪,最终含冤认下了所有罪名。

认下罪名的结果,就是被定了死罪,押到刑场处决。

故事中交代,窦娥在行刑之前,向监斩官提出了几个请求,就是要准备一张干净的席子,又要了一丈二白练,并挂在旗枪之上。

这些东西到位之后,窦娥赴死,在临刑前,她发下了三桩毒誓:

第一,若窦娥冤枉,那么刀过头落之际,所有的热血就会飞溅到白练上,身下的席子不会有半点;

第二,若窦娥冤枉,身死之后六月飞雪;

第三,若窦娥冤枉,那自今日起,祈愿楚州大地“大旱三年”。


这便是窦娥临死前发的三桩毒誓,每一桩都不是窦娥随口所言,而是都具有十分特殊的含义,我们从第一桩“血溅白练”开始说起。

“血溅白练”的最直接目的,就是窦娥要把自己的冤屈昭示天下。

在窦娥临死前,曾有一段唱词,其中她唱到了两个历史上的典故,分别是”苌弘化碧“和”望帝啼鹃“,之所以要提这两个典故,因为背后的故事正是窦娥当时所面临情况的真实写照。

”苌弘化碧“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忠心为主的臣子,叫做苌弘,他因为遭到了诬陷被流放到了蜀地,想到自己一心为主,却落了这么个下场,苌弘心灰意冷,最终自杀身亡。

在苌弘死后,其忠心为主的精神感动了当地人,因为,为了纪念苌弘,有人就将他的血收集起来藏在柜子里,等到三年之后打开,发现苌弘的血化成了碧玉。

而”望帝啼鹃“也是类似的故事,说的同样是战国时期的事儿,当时有个叫做望帝的人,不辞辛苦治理好了自己国内的水患,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不曾想,他手下的一个大臣,设计毒死了望帝,并抢走了他的妻子。

因此,含冤而死的望帝魂魄不散,化为了一只杜鹃鸟,昼夜悲鸣,直到吐血而死。

这两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两者均是忠贞正直之人蒙冤而死,而了解了这两个故事,就知道窦娥为什么会发下“血溅白练”的毒誓,她是借这两个故事来比喻自己,同时,用“热血溅白练”的方式,来向世人证明自己真的是蒙受了极大的冤屈。


而第二桩“六月飞雪”,则是窦娥因苦闷无比的内心无处发泄,不得不借助“超自然现象”来对世界进行讽刺。

窦娥所处的时代,是贪官污吏横行的时代,官吏们认钱不认人,而本应该被绳之以法的地痞,却能用钱财把一个好人送上断头台。

而作为一个好人,连自保的能力有没有,所谓的律法,也不是为向窦娥这样的底层百姓服务的,因此,即使有冤屈,也无处申诉,只能是黯然赴死。

这样的世界,在窦娥看来,全是黑暗,没有一丝光明可言。

所以,窦娥只能是寄希望于“六月飞雪”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来宣泄自己内心的苦闷,同时,也蕴含了一种莫大的讽刺。

既然世界完全不正常了,那么六月酷暑下大雪,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另外,祈求六月飞雪,也是窦娥寄希望能在自己死后,让大雪掩盖自己的尸首,毕竟在窦娥看来,周围都是充满污垢的,而雪则是纯洁的,只有雪才能不让自己与世界同流合污。

上述两桩毒誓,有一个特点,就是均为从自身出发,向世人昭示自己的冤屈,并利用非常规自然现象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总体来讲,对周围的人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但这第三桩“大旱三年”,不仅有实质影响,并且极为狠毒。

为什么说这桩毒誓极为狠毒?因为在古代各种生产力低下,百姓们能吃上粮食,基本上是靠天,如果风调雨顺,日子就会好过一点,但若是碰上天灾,那么问题就十分严重了。

在史书上,随处可见的都是各类天灾下,百姓们无以为继的惨相,其中有蝗灾、涝灾等等,也包括了旱灾。

只要碰上旱灾,就会给当地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粮食从减产到绝收,并且旱灾之后往往有蝗灾和瘟疫,这一系列灾祸一旦形成,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人都会失去生命。

而窦娥所发的毒誓,是要让楚州当地大旱三年,这就意味着,楚州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饿死、病死之人不计其数。


这就是窦娥的第三桩毒誓的狠毒之处,而这已经是波及无辜百姓之举了。

那么,窦娥为什么要发下这样一个毒誓呢?很简单,一是对当地知府的一种报复,二是窦娥对自己人生绝望的体现。

先说窦娥的报复,古代只要遇上天灾,往往都会归罪于是人为所致,像我们经常看史书中,皇帝就会在连逢大灾之年,祈告天地,并作出自我反省,检讨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

并且,如果某个地方连续遭受自然灾害,那么当地官员同样也会被问责,是不是这个官员行为不端,或是贪赃渎职所致,再或者是不是办了什么冤假错案。

窦娥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冤屈被朝廷得知,从而让朝廷对当地展开调查,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让自己昭雪。

同时,只要自己能昭雪,那么定他死罪的官员,以及构陷她的张驴儿等恶人,也会接受正义的审判。

当然,这只是窦娥的一种美好愿望,真正让窦娥发下此种毒誓的,是她满身的绝望。

窦娥是一个善良的人,悲惨的童年并没有磨灭她的这种本性,尤其是在她与丈夫结婚不久便成为寡妇后,甘愿守着婆婆度过此生,更能彰显她的忠贞不二,以及善良的内心。

但这么善良的她,所遇到的都是什么人呢?

先是蔡婆婆为了自己活命,最终引狼入室,之后又遇到了地痞张驴儿,强娶不成竟然嫁祸于她,而窦娥骂她,也只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已。

总不能为了活命,不顾名节委身于张驴儿吧?

再往后,又遇到了不辨事实的知府,收了张驴儿的钱就直接对窦娥用刑,根本就不给她一个申诉的机会。

最终,窦娥被处以极刑,知府满意了,张驴儿也满意了,蔡婆婆也因为窦娥的“招供”免受责打活了下来。

而窦娥却死了,在所有人都满意的同时,窦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甚至在窦娥临行前,善良的她还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恳请刽子手不要让婆婆看到自己的尸首,因为窦娥害怕年迈的婆婆会因此而悲痛,弄坏了身子。

自始至终,窦娥做错了什么?什么都没有,甚至可以说,整件事从头至尾,都和窦娥没有关系,她只不过是想好好活着,哪怕日子苦一点也无所谓,她都不会抱怨,只会安分守己。

但可惜的是,命运却将本该无事的窦娥卷了进来,更可惜的是,没有人给她一个能活的机会。

这样的遭遇,如何不让窦娥绝望?如此绝望之下,发下“大旱三年”的毒誓,除了宣泄之外,同样也是对世界的反抗。


窦娥之冤,冤在她太过善良,而她的死,同样也是死于太过善良。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