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郡王的封号从何而来?如果亲王子嗣太多,封号不够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2-02-21 / 作者:清心寡欲


明朝的郡王,是其宗室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处于大明王朝宗室金字塔顶尖的亲王,开国之初是二十多位,到了明朝末年由于绝嗣、除封等原因,仍然不过是二十多位。但是由郡王衍生出来的将军、中尉则实在是多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为明朝的灭亡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宗室郡王

  • 郡王资格

郡王的称号,从西晋开始出现。如司马懿第三子司马伷封东莞郡王,第四子司马亮封扶风郡王。到了明代,事事喜欢定规则的太祖朱元璋,自然对宗室事务也要插手一番。对于郡王的资格,老朱做了规定:

亲王嫡长子,年十岁授以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次嫡子及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授以涂金银册、银印。—《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

同时对于郡王来说,只有地位最高的那个儿子(嫡长子、嫡子、庶长子,排名分先后)才能袭封郡王,其他儿子都要降一级。并且这个降级是不可逆的,直到最后降为金字塔最底部的奉国中尉。

郡王子授镇国将军,孙授辅国将军,曾孙授奉国将军,玄孙授镇国中尉,五世孙授辅国中尉。六世孙以下,世授奉国中尉。—《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

高阳郡王朱高煦

  • 郡王封号

身为郡王,自然要有相应的封号,不然怎么互相区分呢?实际上明代的郡王,其封号也是有玄机的。在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洪武朝,由于宗室人数稀少,郡王是真正的郡王。

比如燕王朱棣的次子高阳王朱高煦,全称是高阳郡王。高阳郡源于东汉,治所在今河北省高阳县旧城村,非常适合作为燕王儿子的封国。周王朱橚的次子汝南王朱有爋,全称是汝南郡王。汝南郡源于西汉,治所虽有迁移,但一直位于河南,也非常适合作为周王儿子的封国。

事实上洪武朝亲王诸子的郡王封号,都来自于古代的大郡。除了这两位之外,太子朱标的第三子朱允熥也是封的郡王。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晋王第四子朱济炫,他庆成王的封号来自于庆成宴。

庆成王济炫,晋恭王子。其生也,太祖方御庆成宴,因以为封。—《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

朱元璋画像(丑化像)

而在朱棣靖难之后,显然认为老爹用古代大郡来做郡王封号是有后患的。郡名就那么多,用完了怎么办?因此在朱棣手上,各府郡王的封号都来自于封国所属省内的县名。比如陕西境内秦愍王第三子朱尚煜封保安王,保安县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志丹县。山西境内晋恭王第五子朱济焕封宁化王,宁化古城被誉为山西“卧牛城”(忻州)的“犄角”之一,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但是随着宗室的代代繁衍,对于藩王密集度较高的省份来说,本省的地名显然已经不够用了。比如山西一省,不但有晋王、代王和沈王这三大太祖系亲王,关键是三支宗室生育能力还挺强。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晋王一脉的郡王中,出现了安溪王、靖安王这样福建、江西的地名。代王一脉的郡王中,出现了砀山王这样的安徽地名。沈王一脉的郡王中,出现了吴江王这样的江苏(南直隶)地名。

事实上从明孝宗朱佑樘,就已经在为限制宗室人数做出努力。从规定将军、中尉妻妾的人数,到规定非编制内妻妾所生子不能请封。进而严格限定兄弟子侄之间的爵位承袭,毕竟不这样做的话今后宗室郡王只怕是没有地名可用来做封号了。

异姓郡王

明朝对于有大功的臣子会给予追封郡王的殊誉,当然前提是你在世的时候已经是国公。整个明朝只有太祖朱元璋养子沐英,是以侯爵的身份死后追封郡王。

魏国公徐达,追封中山王,谥武宁。

鄂国公常遇春,追封开平王,谥忠武。

曹国公李文忠,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卫国公邓愈,追封宁河王,谥武顺。

信国公汤和,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西平侯沐英,追封黔宁王,谥昭靖。

黔国公沐晟,追封定远王,谥忠敬。

成国公朱能,追封东平王,谥武烈。

成国公朱勇,追封平阴王,谥武愍。

成国公朱希忠,追封定襄王,谥恭靖。

追封荣国公张玉,追封河间王,谥忠武。

英国公张辅,追封定兴王,谥忠烈。

英国公张懋,追封宁阳王,谥恭靖。

保国公朱永,追封宣平王,谥武庄。

到了崇祯帝殉国,弘光帝在南京登基之后,由于国破家亡,纲纪荡然,出现了大量异姓实力派在活着的时候就获封郡王乃至亲王。比如朱成功封延平王,孙可望封秦王,李定国封晋王,刘文秀封蜀王。

中山武宁王徐达画像

结语:通过本文一番小小的梳理,就已经可以发现明朝宗室制度的根本弱点。倘若明朝既没有灭亡,又不做改革,到最后就会尴尬地发现没有地名可以用来封宗室郡王了。换句话说,等到明朝在郡王封号选择上已经捉襟见肘之时,他距离灭亡就已经只有一步之遥了。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