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为何踢死自己的儿子?

发布时间:2022-02-21 / 作者:清心寡欲


道光十一年(1831年)四月十二,圆明园;当天未时中(约下午两点左右),园内的阿哥所中传出了一个让正在绮春园向皇太后问安的道光帝悲痛万分的消息:皇长子奕纬因患病久治不愈、且病情反复发作,虽经御医再三精心诊治,也无法使其痊愈,最终病入膏肓、医治无效,于当日未时病故,年仅二十四岁。

其实奕纬病情转重、且药石无效、或将英年早逝的结果,道光帝心中多少也有了一定心理准备,在此之前的半年,即道光十年(1830年)十月,奕纬的病情就很严重了,道光帝担心儿子在皇宫乾西五所内的阿哥所(皇子未分府时在皇宫内的住所)中养病不能得到更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于是特别下旨,让奕纬迁居环境更加优美、空气更加清爽的圆明园,在这皇家园林中静心养病,以利其尽快恢复健康。

当时,为了让长子因过多接触外人而被“过病”,从而导致病情出现加重和反复,道光帝还让圆明园护军及侍奉奕纬的太监侍女们小心守护,无旨一般不让外人前来探视奕纬,从而让儿子能够少接触外人、安心养病;即使亲如惇亲王绵恺、惠郡王绵愉(皆道光帝之弟、奕纬亲叔父)、庆郡王绵慜(道光帝堂弟、奕纬堂叔)、定亲王奕绍(道光帝堂侄、奕纬从兄)等人,即使有心前来探视奕纬,也只能派府上的内监(太监)在奕纬的居所外致礼并转交慰问的礼品,若没有道光帝的旨意,皆不能轻易入园探视。

但当朝王公贵戚中地位最尊、年齿最高的仪亲王永璇(奕纬祖父嘉庆帝颙琰之兄、道光帝伯父),或许是心中挂念侄孙的病情,或许是“年老神瞀”(永璇当年已经八十五岁高龄),在没有得到侄子道光帝的批准下,居然于当年十月十八,直接从福园门进入侄孙在圆明园中的养病居所,探视病重的奕纬。

在永璇看来,侄孙病重,自己作为年齿最高的宗室长辈,前来探视是责无旁贷的,这也是皇家亲亲相谊之情的最好体现。但道光帝对于伯父这种不打招呼、不考虑奕纬养病中不宜过多接触外人的实际情况,自行其是前往探视侄孙的行为,却出人意料地大发雷霆,下旨将八十高龄的伯父斥责了一顿,说他此举“殊属不合、故习未悛”;不过道光帝念在仪亲王是自己唯一在世的亲伯(叔)父,又年至耄耋,不好过分数落,于是将伯父的儿子、自己的堂弟绵志作为代替受过者,以“不能从旁劝阻伊父、甚属非是”的原因,革去了绵志的宗人府右宗正、正白旗汉军都统两个职位,以为警告。

因此,从道光帝特别重视长子的养病环境、甚至因此斥责了擅自探病的伯父永璇,又革去了代父受过的堂弟绵志官职来说,道光帝对于奕纬的病情,其实早就心中有数,知道长子这次生病非同小可,必须得安心静养以及尽量少接触外界,配合太医院御医们的精心诊治,或许才有可能痊愈。

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奕纬的病情此后反复发作,御医们再三诊治也无法使其痊愈;在勉强捱过了半年后,至道光十一年(1831年)四月间,奕纬的病已经十分严重,到了即将不治的地步。道光帝心急如焚,在四月初九亲自到圆明园阿哥所探视长子。两天后的四月十一,皇太后(道光帝嫡母孝和皇后)也知道了长孙病入膏肓、即将不起的事,于是自荣养的绮春园内赶到圆明园中,探视孙子奕纬。道光帝侍奉嫡母极孝,得知皇太后也来圆明园探视重病的孙子,于是立即前来迎接,并陪伴皇太后入阿哥所看望奕纬。

看到皇孙气息奄奄、形销骨立的病容后,皇太后悲伤不已,几乎当场痛哭失声,道光帝不愿嫡母因心情难过导致身体受损,于是再三劝说,让皇太后在阿哥所内稍做停留后,便移驾观澜堂休养,得等平复心情后,道光帝再亲自护送皇太后返回了绮春园。

四月十二清晨,道光帝再次赶到阿哥所,探视皇长子奕纬,见儿子的状态还算平和,于是道光帝出言安慰后又嘱咐随侍在侧的诸御医们用心照料、随时用药,以保证奕纬病情不起反复;随后,心中挂念皇太后身体的道光帝急忙赶往绮春园,去向嫡母问安,并查看皇太后左右侍奉情况,以尽人子之责。

可就在道光帝在绮春园侍奉于皇太后驾前、小心侍候之时,皇长子奕纬突然病情出现反复,而且急切加重,虽经贴身侍候的御医们火速用药诊治,也无法奏效,于当日未时病逝,距离他二十四岁的生日,只有九天。

道光帝在绮春园得到了长子病逝的坏消息后,立即赶回了圆明园,在儿子的遗容前,已经年过五十的道光帝悲伤得难以自制,痛哭流涕不已。当时,道光帝只诞育了三个皇子,而皇次子奕纲、皇三子奕继分别夭折于道光七年(1827年)和道光九年(1829年);也就是说,奕纬已经是道光帝唯一在世的儿子了。可现在,这唯一的皇子也英年早逝、且没有留下子嗣,这就是说君临天下、年过半百的道光帝居然没有了子嗣来承继身后的大统。

断绝后嗣的悲剧,眼看就要发生在自己身上,这让道光帝简直无法接受。所以,道光帝在奕纬去世后的悲切痛哭举动,一方面是在哭早逝的皇长子,另一方面也是在为自己将来或许断绝后嗣的悲惨命运而伤心。

奕纬病逝当天,道光帝即在悲痛中下旨:“大阿哥奕纬、自上年秋间遘疾,至今春甫经就痊,兹复患病旬余,竟尔不起,深为悼恻。著追封大阿哥为多罗贝勒,所有应行典礼,著照皇子例办理。以总管内务府大臣宝兴经理丧事,其一切事宜,著各该衙门察例具奏。”对于早逝的皇长子,道光帝追封其为“多罗贝勒”,赐谥号“隐志”,给了奕纬最后的身后哀荣。

奕纬的初祭礼在四月十九举行,大祭礼则在四月二十四完成。此后,道光十一年(1831年)五月,奕纬的金棺被移送至清西陵的慕陵陪葬园寝中安葬。此后,宗人府向道光帝请示如何追封奕纬之前已经去世的原配瓜尔佳氏,以及现如今的继配乌朗罕氏究竟如何请封。道光帝下旨,追封已经去世的长媳瓜尔佳氏为“多罗贝勒福晋”,又明确奕纬的继妻乌朗罕氏不必等到仪制中的五年一次“册封诸外命妇”时,只要二十七个月孝期满后,即可由宗人府请封,册为“隐志贝勒福晋”。

奕纬,是道光帝的庶长子,生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四月二十一,他出生时,其父道光帝绵宁还没有登基,只是以嘉庆帝皇次子的身份,居住在乾西五所(皇子在皇宫中的住所),而奕纬就出生于乾西五所;在奕纬出生前的三个月,即正月二十一,皇次子绵宁的嫡福晋钮祜禄氏因病薨逝,没有留下子嗣。

嫡福晋去世后三个月,绵宁的庶长子就诞生了,生母只是绵宁的一个普通侍妾格格(官女子)辉发那拉氏;而对于绵宁来说,这个庶长子的到来,并没有多少值得高兴的,反而还证明自己的私生活并不检点,以及为人的品行不那么持重谨慎(和一个地位低下的侍女生了庶长子,而不是和嫡福晋诞育嫡长子)。因此,绵宁心中有些担心皇父嘉庆帝得知自己和侍女生子后,会产生轻视乃至鄙夷自己的看法,将来在秘密立储中会失去优势地位。在这种负面内心情绪的影响下,绵宁对于庶长子的出生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勉强向皇父嘉庆帝奏报了此事。

可出乎意料的是,嘉庆帝得知绵宁诞育了长子的消息后,居然欣喜万分,没有任何怪罪、鄙视绵宁的举动,当即便下旨奖励皇次子绵宁以及诞育了皇孙的辉发那拉氏,晋封辉发那拉氏为皇次子侧福晋,并一反常态地在皇孙出生的第二天就亲自给孙子赐名为“奕纬”(按清制,皇子皇孙出生百日后才赐名),同时赏赐红绒结顶帽给这个小婴儿,激动欢愉之情,溢于言表。

嘉庆帝得到皇孙诞生的消息后如此激动高兴,其实是有原因的:嘉庆帝一生,只诞育了五个皇子,而皇长子在两岁的时候就夭折了,连名字也没有,后来道光帝继位后,才追封大哥为为穆郡王;皇次子就是后来承继大统的道光帝旻宁(绵宁);皇三子惇亲王绵恺只有一个独子奕缵,生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皇四子瑞亲王绵忻的独子奕志生于道光七年(1827年);皇五子惠亲王绵愉在嘉庆十九年(1814年)出生,嘉庆帝在位时没有生育子嗣。

因此,嘉庆帝生前,统共也才见过两个皇孙:皇次子绵宁的长子奕纬,皇三子绵恺的独子奕缵(道光帝其余诸子,以及惠亲王绵愉诸子,都在嘉庆帝驾崩后出生,嘉庆帝生前没有见过);而奕缵生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三年后嘉庆帝就驾崩了,其实也没接触多少时间。因此,皇次子绵宁的这个生于嘉庆十三年的儿子奕纬,其实就是嘉庆帝的皇长孙,乃至于此后十年间唯一的皇孙。

对于当年已经五十岁的嘉庆帝来说,奕纬的出生,标志着皇室大宗终于后继有人、世系传承将连绵不绝,且奕纬是此时的第三代皇室大宗子弟里,唯一的一个男丁,皇室传承的希望,几乎都聚集于其一身。这才是嘉庆帝因奕纬的出生而欣喜若狂、激动不已的真正原因(假如嘉庆帝的运气差一点的话,搞不好他就会步宋孝宗的后尘,空有四个儿子、四个皇孙,结果还是在第三代的时候绝嗣,不得不以外系远支宗室继承大统)。

奕纬幼年时,很得皇祖嘉庆帝的喜爱,经常将他带在身边亲自教导,而作为嘉庆帝晚年几乎唯一见到并亲密接触过的皇孙(皇次孙奕缵出生三年后,嘉庆帝就驾崩了,几乎不会和皇祖有多少接触机会,更不要说亲密了),奕纬所受到的宠爱和重视,可想而知。

当初年幼的乾隆帝被皇祖康熙帝所亲自抚育教导,以及奕纬的父亲绵宁幼年时被皇祖乾隆帝所重视和关注,他们受到皇祖的宠爱程度,就是奕纬如今受皇祖嘉庆帝的宠爱程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说到底,康熙帝又不止只有弘历这一个皇孙,乾隆帝也不止绵宁这一个皇孙,但奕纬实打实是嘉庆帝绝大部分时间内,(几乎)唯一在世的孙子,这就可以看出他所受重视的程度了)。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帝在前往热河举行“秋狝”时,突患疾病,于避暑山庄驾崩,时年六十一岁。当时皇次子、和硕智亲王绵宁同在避暑山庄,在随驾大臣和绵宁的嫡母、皇后钮钴禄氏(即嘉庆帝第二任皇后,惇亲王绵恺、瑞亲王绵忻生母、日后的孝和皇太后)的共同支持下,以及“秘立储君”的传位诏书佐证下,绵宁顺利在避暑山庄继位,改名为旻宁,以明年为道光元年,旻宁即清朝第六代皇帝(入关后)——道光帝。

道光帝登基后,他的独子,十三岁奕纬也升级成为了皇子(《清史稿》记载奕纬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被皇祖嘉庆帝册封为贝勒,但同期的《清实录》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而是记录了奕纬病逝后,才由道光帝追封为“和硕隐志贝勒”;因清史稿的谬误太多,这里还是采用相对更加真实的《清实录》中的说法,以奕纬生前并无封爵、仅有皇子身份为本文内容),奕纬的生母辉发那拉氏则在道光二年(1822年)才被晋封为和嫔,又一年后进位和妃。这是道光帝心中始终没有对诞育了庶长子的辉发那拉氏产生感情的真实体现,只不过以其诞育长子、为皇家延续血脉的“功劳”,所做出的酬庸。

道光元年(1821年),奕纬当时唯一在世的堂弟——三叔绵恺的独子奕缵因病夭折,年仅三岁。而奕缵的病夭,标志着嘉庆帝的皇孙,如今只剩下了奕纬这一根独苗(道光帝其他诸子以及绵忻独子奕志、绵愉诸子此时尚未出生),帝系大宗的后嗣如此单薄,这是清朝从建立之后,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已经年过四十的道光帝因此心急如焚、日夜忧虑不已。

为了皇室大宗能够早日开枝散叶、瓜绵椒衍,保持血脉的延续,道光帝在道光二年(1822年)二月,就急不可耐地为年仅十五岁(实际十四岁都还差两个月)的奕纬举行大婚典礼,为其指婚了开国元勋、直义公(一等信勇公)费英东六世孙女、一等雄勇公英海之女瓜尔佳氏作为皇长子的嫡妻,期盼着奕纬能够早日诞育子嗣,以延续皇家的传承(从道光帝给奕纬所挑选嫡妻的显赫家世也可以看出,道光帝对长子的重视和关爱,以及心中的无限希冀,而不是日后民间野史所流传的那样,既冷漠又轻视,对其生活不管不顾。并且奕纬的大婚时间,比他的生母被晋封为和嫔还要早了九个月,这更加能说明问题)。

可不知是什么原因,奕纬和瓜尔佳氏成婚后,接连数年都没有诞育子嗣,这让急切地盼望着抱孙的道光帝焦虑不已,多次委派御医为皇长子夫妇问脉、诊断,想要弄清楚原因,以便对症下药、早日诞育子嗣。但越急越出问题,成婚后的瓜尔佳氏久久不能生育,又搞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至,丈夫奕纬还是皇帝唯一的皇子、先帝唯一的皇孙,如果不能为皇家传承血脉、开枝散叶的话,那自己的责任甚至罪过就大了。

尤其是道光六年(1826年)十月,道光帝的静嫔博尔济吉特氏(即将来的孝静成皇后)诞育了皇次子奕纲,这是道光帝十八年后再次获得皇子,但不过才半年,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虚岁两岁、实际才半岁的奕纲就夭折了,全部的压力又转到了皇长子奕纬夫妇这边。在这种极大的精神压力影响下,年轻的瓜尔佳氏心理负担愈发沉重,久而久之忧虑成疾,不但没有能够顺利诞育子嗣,反而在道光七年(1827年)六月初二,因病重不治而薨逝,时年不详,估计最多也才二十出头。

好不容易得到的皇次子轻易就夭折了,期盼了许久的皇孙也没有等到,儿媳反而因为巨大的压力造成了心理疾病并患疾去世,道光帝对这个不幸的结局既懊恼又忧心,皇长子奕纬同样惶恐悲伤不已。但逝者已去,生者仍需前行,为了最重要的皇室血脉延续,奕纬在道光帝的安排下,于道光七年(1827年)七月十二将侧福晋乌朗罕氏(乌梁海氏)扶正为继妻,又接受了生母和嫔以及道光帝定贵人(奉道光帝之命)赐给自己的两名官女子为妾室,寄希望于她们身上,期盼着能够出现奇迹,早日获得子嗣。

接下来的几年,事情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奕纬的妻妾中,没有一人能够成功诞育后嗣,从而让道光帝实现获得皇孙的夙愿,这也是困扰皇室及皇帝本人的最大心病。不过还好,就在奕纬嫡妻去世的当月,道光帝的四弟瑞亲王绵忻喜获长子,百日后起名为“奕约”(后来改名奕志),且身体健康、平安成长,嘉庆帝终于有了第四个皇孙(虽然是身后才得到的,第三个是道光帝次子奕纲)。这件事让道光帝稍微可以松一口气,近支大宗总算不用把全部的传承希望寄托在皇长子奕纬身上了。

可奕约(志)毕竟只是皇侄,怎么也没有亲生的皇子更有资格继承大统,所以道光帝还是希望皇长子能够早日诞育后嗣,或者自己“老当益壮”,继续获得皇子(此时的道光帝已经年近五十,不折不扣是个中老人了)而在四弟绵忻于道光八年(1838年)去世后,道光帝的这种内心期盼就更加强烈(没办法,再不加紧点,大宗都要绝后了)。

道光九年(1829年)十一月,皇宫内再传喜讯,已经晋封为静妃的博尔济吉特氏再次为道光帝诞育皇子,生下了皇三子奕继,道光帝长出一口气,看来自己还是可以再生育皇子的,皇室的传承应该能延续。可不过五十天后,刚有了一些信心的道光帝又遭遇当头一棒,皇三子奕继也重蹈二哥奕纲的覆辙,因病夭折了。得到这个悲伤消息的道光帝简直欲哭无泪,想要获得皇子怎么就这么难。

于是,在二弟、三弟相继夭折后,已经二十二岁的皇长子奕纬又成了唯一的皇子,并且还没能达成繁衍后嗣的重任。这个时候,即使加上已经去世了的道光帝四弟、瑞亲王绵忻的独子奕志(已经改名),嘉庆帝位下的皇孙只有区区两个人(即奕纬和奕志;嘉庆帝第三子惇亲王绵恺的独子奕缵在道光元年夭折,第五子惠郡王绵愉的诸子要到道光末年时才出生),如果这个时候有意外情况发生,嘉庆帝一系的皇室大宗就有断绝传承的危险。所以,道光帝整天为了后嗣的事情而焦躁忧虑、寝食难安,恨不得立刻再生出皇子,或者皇长子马上诞育皇孙,以传承摇摇欲坠的皇统。(真实历史上,奕纬和奕志一生都没有诞育子嗣,如果此时道光帝意外驾崩的话,那皇统可就真的便宜其他宗室了(假如绵愉也早逝或者绝嗣的话)。)

道光十年(1830年)十月,就在道光帝经年长吁短叹、心忧子嗣单薄、不能保证宗庙承继安全无忧的时候,最大的打击终于不期而至:唯一在世的皇子奕纬,成婚八年之久也没能诞育子嗣,且因此背负沉重精神负担,导致忧虑成疾、一病不起,身体也迅速垮掉了。

奕纬患病之后,焦急万分的道光帝立即指派太医院御医用心给儿子治病,同时为了奕纬身体能够尽快康复,道光帝还下旨将病中的奕纬自皇宫阿哥所迁居至环境空气更加优良的圆明园内静养,以利于奕纬康复。

但即使有良医侍候,又在风景优美的圆明园内安心休养,奕纬的病情也没有明显好转,且日渐危重。勉强捱过了半年后,道光十一年(1831年)四月十二,年仅二十四岁的奕纬在圆明园病逝,至死也没能完成皇父的祈愿,能够诞育皇孙。

奕纬患病医治无效、最终病逝之事,在《清史稿》和《清宣宗实录》中都有详细记载,且早在奕纬病逝前半年,就有“大阿哥因病未痊,住圆明园”的记录,道光帝还因为伯父仪亲王永璇私自探视病重的侄孙奕纬,不顾伯父年高位尊而直接斥责、并让伯父之子、堂弟绵志代为受罚、革职;这清楚地表明,皇长子奕纬确实是久病不愈、药石无效而去世的。

而后世民间有流传甚广的传闻:——皇长子奕纬因为人顽劣浪荡、不学无术、读书敷衍马虎,师傅再三劝谏也听不进耳,反而扬言‘将来我当了皇帝,先杀师傅!’,因此惹得道光帝勃然大怒,急召奕纬前来痛加斥责,且在怒气攻心之下,对跪在地上瑟瑟发抖的的长子用力踢了几脚,结果没有掌握好分寸,直接将奕纬的下身踢成重伤,导致奕纬当即昏死过去。事后道光帝万分后悔,让太医院给奕纬诊治。但为时已晚,奕纬受伤太重,医治无效,几天后便伤重去世。

其实,这个在后世流传很广的说法,无论官方的《清史稿》、《清宣宗实录》,以及同时期其他民间文士的札记、笔记,都没有对应的记载,唯一记录了此事的文学作品,只是一本名叫《老太监回忆录》的书籍;此书的作者,是生于光绪五年(1879年)、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净身进宫的太监信修明;进宫二十多年后,信修明才根据宫中的传说和自己的见闻,将自道光初年开始,至宣统出宫前这一时期,皇宫内的生活起居、朝政秘闻,以及帝王后妃、文武大臣、太监宫女们的生活细节逐一记录、描绘,并加以润色,这才有了《老太监回忆录》这本书的问世。

而为了满足当时民间普通人们对于宫闱之内情况的好奇心,信修明在写书时,多少会有一些夸大其词、或者虚构杜撰,以达到“神秘传奇”的色彩;并且信修明写此书时,清朝早已灭亡,逊帝也退位多年,他对著作进行艺术加工或者虚构没有了任何顾忌和担忧,因此,《老太监回忆录》中,才会有诸如“道光帝皇长子因顽劣且不尊师长、被皇父道光帝怒气之下失误踢死”的没有其他史书可以佐证的虚构事件描写出现(同例,民间流传的:慈安皇太后因执政理念以及其他琐事和慈禧皇太后不和,导致被慈禧皇太后寻机下毒害死的传言,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流传开来的)。因此,《老太监回忆录》所记载的奕纬去世的原因,其可信度不高。

但不管怎样,道光帝唯一在世的儿奕纬子确实是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英年早逝、且没有留下子嗣,这让老皇帝不禁老泪纵横、悲从中来,自己已经年过五十了,要是从此后再没有皇子诞生,那么父子相继、传承已历七世的帝系大宗一脉,将在自己手中断绝。而将来无论是哪一支宗室入继大统,自己的身后之事都可以想象,会是怎样的黯淡、凄凉(参考汉惠帝、唐中宗、宋仁宗、元成宗)。

也许是上天没有决定让道光帝就此绝嗣,或者说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奕纬去世、道光帝失去了唯一在世的皇子之后不到两个月,道光帝后宫中的两个有孕的妃子就先后顺利诞育了道光帝的皇四子、皇五子,其中全贵妃钮祜禄氏(即日后的孝全成皇后)于六月初九生皇四子,祥妃钮祜禄氏(和全贵妃同族)于六月十五生皇五子,两位皇子出生只间隔了六天。一下子得到了两个健康的皇子,让年届五十、又刚刚失去唯一皇子的道光帝终于长出了一口气,这下不再担忧自己会“绝嗣”、并因此失去一脉相承的帝系大统位置的危险了。

两位皇子满百日后,道光帝依祖制,为皇四子起名“奕詝”,皇五子起名“奕誴”;奕詝,就是将来继承大统的咸丰帝,而奕誴则在日后被过继给无嗣的叔父绵恺,承袭了惇亲王爵位。

同样,在民间的传说中,后受孕的全贵妃为了抢在先受孕的祥妃前面产子,不惜冒着极大的风险,买通太医院御医,暗中用了催生药物,使得本应延后两个月才出生的皇四子提前落地,比皇五子刚好早了六天出生,因而在排行上抢占了“皇四子”的位置,自己也以诞育皇四子之功,被道光帝册立为第三任皇后(孝全成皇后)。

十九年后,皇四子奕詝凭借着“在世最长皇子”的身份,得以顺利继位,即咸丰帝。不过,因为催生药的副作用太大,孝全皇后身体严重受损,只当了六年皇后,就在三十二岁的盛年去世;而咸丰帝因为是早产儿,所以身体一直没有其他兄弟那么康健,登基后只生育了二子一女,在三十一岁的时候就驾崩了。

这个传闻,其实和前面的“奕纬意外被踢伤去世”、“慈安皇太后中毒去世”的传言一样,都是在野的百姓或者普通文士的臆想和猜测,根本没有实据,创作者只不过以此博取大家关注,满足百姓们的好奇心而已。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帝驾崩,皇四子奕詝根据道光帝生前所定的“秘密建储”诏书继位,即咸丰帝。而登基伊始,咸丰帝即颁布特旨:“朕长兄隐志贝勒,早年因疾而薨逝,皇考在世之时深为悼恻。今朕嗣承大位,缅惟同气,倍切怆怀,念及亲亲之情,著晋封为郡王,其有应行典礼,著宗人府会同礼部、内务府,酌议具奏。”于是,去世十九年之久的奕纬,因为弟弟咸丰帝的“亲亲之情”,得以晋封为“隐志郡王”,也算哀荣备至(咸丰帝早夭的二哥奕纲、三哥奕继也因“谊切同怀”而一并追封,分别封为“顺和郡王、慧质郡王”)。

咸丰四年(1854年)十二月,感念于大哥早逝且无嗣,将来没有人为其奉祀,承继香火,于是咸丰帝再次下旨,给隐志郡王立嗣,最终挑选了宗室近支中的成哲亲王永瑆(乾隆帝第十一子)次子、过继给循郡王永璋(乾隆帝第三子)为嗣子的贝勒绵懿之第三子镇国将军奕纪的第五子载中,为隐志郡王嗣子,改名“载治”,降袭贝勒爵位。自此,奕纬有了承奉身后祭祀的子嗣。

咸丰五年(1855年)十二月十六,在丈夫去世后,于皇宫中寡居了二十多年的“隐志郡王福晋”乌朗罕氏,在养子载治年满十六、得以分府时,奉旨出宫,前往养子的府邸居住,并由载治奉养日常生活,直至同治十年(1871年)正月在载治的府邸中去世,安享十多年的惬意晚年时光。

载治入承奕纬为嗣子后,出任御前行走、右翼近支第二族族长、正白旗蒙古都统、镶蓝旗蒙古都统、銮舆卫掌卫、内大臣等职,并加郡王衔及食郡王禄。同治十三年(1874年)底,同治帝驾崩后,因为无子,身为道光帝名义上的皇长孙的载治(载治嗣父奕纬是道光帝皇长子),还一度成为嗣皇帝的热门人选。不过因为实际血统确实较远(载治只是乾隆帝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的后裔,和帝系一脉相隔太远了),最后载治没有能够继位,而是在远房堂弟载湉(即光绪帝)即位后,以正黄旗满洲都统、管宴大臣、上虞备用处办事大臣的职位继续为朝廷办差。光绪六年十二月二十八(阳历是1881年1月),除夕之前的两天,郡王衔贝勒载治去世,年四十二岁,朝廷赐谥号“恭勤”。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