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称帝后,对自己的家乡凤阳是一种什么样的政策?

发布时间:2022-02-21 / 作者:清心寡欲

如题。


凤阳的命运随着朱元璋的称帝,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直接变成一个人口庞大的大都市,不过这个大都市并没有维持多久,不到百年就已经落寞。



强行成为大都市的凤阳


元朝时期的凤阳,连一个县都不是,只是临濠府钟离县的一个地方,但随着朱元璋的崛起,凤阳这个地方直接变成大都市。


由于凤阳隶属于临濠府,所以朱元璋将临濠府的临濠两字改为凤阳两字。与此同时,将毫州、颍州、太和、怀远、天长等九州十八县,全部划为凤阳府管辖。


这时的凤阳府已经成为一个跨越淮河两岸的大都市,但这还不够,还要有人口。


由于凤阳府原本就不富裕,再加上经过元末群雄争霸,生灵涂炭,当时凤阳府的总人口不过十三万人。朱元璋为了快速增加凤阳府的总人口数量,从河南、江西等地六次移民,总共移了大概三十万人到凤阳府。


凤阳也变大了,人也变多了,按道理来说朱元璋该停手了,可是朱元璋依旧没有停手。在他看来凤阳变大,人变多,还是体现不出凤阳的排面,为此他还在凤阳府各地驻军六万四千九百六十人。



为了凤阳府的百姓能够舒适的活着,配套设施肯定是少不了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水利工程,如果一个地方的水利工程得不到完善,那么百姓的土地灌溉将会成为很大的问题。


况且当时的凤阳府突然间多了三十万人,这三十万人当中,富民占极少数,基本上都是普通百姓,而普通百姓到凤阳府肯定要开垦土地。


要让这三十万人长期在凤阳府呆下去,就必须要让他们的田地都有水,都能够长出稻苗,所以朱元璋亲自派遣两位拥有侯爵的开国将领到凤阳府当地负责水利工程。


南京作为当时的都城,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朱元璋想将南京的经济红利分一点给凤阳府,特地在南京与凤阳府之间修了二十个驿站加强了南京与凤阳府的联系。


凤阳在朱元璋的折腾下,顺利成为大都市。



朱元璋统治期间,原本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出众的凤阳府田地数量竟然高达四十万顷,税粮更是高达二十万石,成为全国范围内屈指可数的大都市。


但这种强行成为大都市的大都市,仅仅只能够维持一段时间而已。


朱元璋在规划凤阳未来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突如其来的大量人口会给当地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


由于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基本上都是凤阳人士,而自古以来衣锦还乡就是我国的传统,大多数人挣到了钱都想回老家显摆显摆,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也不例外。


功臣一个个都跑回老家凤阳府到处圈地,上好的土地基本上都在功臣的手中,而中等的土地则在凤阳府本地人的手中,毕竟先到先得,而最次的土地则是外来移民的。



外来移民是本地人的将近三倍,这将近三倍的外来移民为了活下去,只能到处开垦土地,无论是山林,还是湖泊附近,都遭到了外来移民的开垦。


以至于到了明朝中期,凤阳府境内山林光秃秃,河道混乱不堪,灾难成了家常便饭,百姓苦不聊生。被迫无奈的百姓只能选择外出生存,原本高达四十万顷的土地,到明朝中期只剩下了六万一千二百六十三顷。


“凤阳十年九荒,非旱则雨”——《凤阳新书》


朱元璋怎么想都没有想到,他的好心结果办成了坏事。


得利最多的一批人


要说到凤阳府得利最多的那一批人,肯定大多数人会想到原住民,其实真正得利最多的那一批人,并不是原住民,原住民得到的福利也就是暂时减免徭役赋税而已。


真正得利最多的那一批人是当年朱元璋的邻居。



朱元璋居住在太平乡时的邻居总共有一百多户,但等到朱元璋称帝时,已经只剩下了二十户,这二十户人每一个都成了朱元璋父母陵墓的陵户,不但有田地租给别人耕种,而且还能够享受国家的各种优待政策。


陵户虽然平日里闲来无事,但是依旧能够领取一定的俸禄。当时规定只有当官的人建造房屋才能够使用红色,而这仅剩的这二十户人无论是哪一个建造房屋,都能够使用红色。


以上的福利虽然已经足够满足当时的那二十户人,但是真正恐怖的地方在于这二十户人的陵户是能够传承的。就是说,只要明朝不灭亡,他们家的人不死绝,就能够享受初代的待遇。


朱元璋的邻居当中有两个人得到了最大的福利,这两个人分别是当年施舍一块土地给朱元璋埋葬父母的刘继祖的儿子刘英,以及当年倾尽家财送朱元璋进皇觉寺讨一口饭吃的汪大娘的儿子曹秀。



这两个人早在朱元璋打天下期间,就已经投奔朱元璋。天下平定,他们两个人自知能力平庸,甘愿回到凤阳,对于这两个人,朱元璋肯定不能够亏待。


别人是陵户,他们则是皇陵祠祭署署令以及暑丞,负责陵墓的一切事物,官职与其他的陵户一样,世袭传承。


朱元璋为报刘继祖的施地之恩,还将刘继祖封为“义惠侯”,世代传承,外加田地数百亩。


就这样,在朱元璋打天下期间只能够充当龙套的刘英,在担任署丞的同时,还得到了明朝为数不多的侯爵。最幸运的是,他能够善终。要知道,当时明朝的侯爵十个里面有九个得不到善终。



差点成为都城


朱元璋的思乡之情不是一般的高,早在他当吴王时期就已经体现出来,凤阳刚一收复,他就急不可耐的,只经过了一个月就到凤阳视察。


当他统一全国,当即提出凤阳建造计划。动用百万民工,历经六年,在凤阳的里里外外共修建起三道城墙,这三道城墙每一道都宏伟壮观,从表面上看来,与当时的都城南京城无异。


三道城墙之内的工程,每一块石料的用工都追求极致。现如今考古学家考古当年所残留下来的石料发现,无论是数量、品种、质量都超过元朝的都城元大都。


就连后来北京紫禁城所用的基石,都比不上凤阳城的基石。



凤阳城修建完毕,朱元璋本人亲自到凤阳视查收尾工作。


原本在建造凤阳城的过程中,朱元璋就有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凤阳的想法,这种想法得到了群臣的全力劝阻,其中就包括刘伯温,但是朱元璋不以为然,依旧想要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凤阳。


朱元璋在凤阳视察收尾工作的时候,意外的发现了一个重大消息,那就是服徭役的工匠在修建凤阳宫殿的时候动了手脚。


工匠明明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却拿不到一分钱的工钱,只能白打工,因此在凤阳宫殿的一些地方埋下纸人、木人、剪刀等一些“下镇物”。


在当时的人看来,如果说有人在里面居住,将会给居住的人带来不断的厄运。



满心欢喜的朱元璋被泼了一盆冷水,打算将所有的工匠全部杀掉,后来经过工部尚书的进言,只杀掉了木匠一千多人。之所以只杀掉木匠,不杀掉铁匠、石匠,是因为只有木匠才能够接触到宫殿的一些关键部位。


自此之后,朱元璋再未动过迁都凤阳的念头,也从未到过凤阳。


有的人或许会说,难道朱元璋不能够将埋在宫殿关键部位的下镇物去除掉吗?如果朱元璋想,那是绝对能的,毕竟他是一国之君。


但是那可不是一般的麻烦,得将宫殿一点一点的拆掉,又得白白浪费数以万计的民力,倒不如干脆不拆,反正实际上凤阳无论哪一点都比不上南京,看开一点也就行了。



结语


朱元璋当年的邻居不但接受到朱元璋的福利,而且有的时候还会被朱元璋接到宫里款待。最主要的是朱元璋一点都不把他们当成外人,就比如刘继祖的儿子刘英。


当年刘英入京见朱元璋,朱元璋由于政事繁忙,让他过几天再见,结果他认为朱元璋摆谱,直接回了老家,这让朱元璋哭笑不得。


要是换一般人,朱元璋直接就将他宰了,但这个人是刘英不但是他恩人的儿子,还是老乡,他放低姿态,请刘英再来一次,但是刘英回去之后就一病不起,去世了,得澄清一点,绝对不是朱元璋杀的。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